500城市住房信息联网“难产”之责不全在住建部。除了地方政府配合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外,住房信息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复杂。(7月2日人民网)
全国500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作“难产”,客观上会让公众质疑政府部门啃改革“硬骨头”的信心和决心,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当然,媒体之所以持续关注住建部承诺的今年6月底前推进500个城市房产信息联网,除了房地产调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它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和官员财产公开等重要工作直接相关。但是,很遗憾,这项公开承诺的工作并未如期完成。住建部也没有向社会公开具体原因,完全“守口如瓶”,就凭这一点,笔者认为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难产”,主管部门就难辞其咎。
专家认为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难产”板子不应该只打住建部,主要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一是我国住房产权的多样化,特别是国有房、保障房等,在归属上较难明确,梳理起来较为困难;二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难以保障;三是由于老百姓的认同、配合问题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四是住房信息客观上是不断变化的,全国每天都有新住房增加,每天都有旧楼房被拆除,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保证实时更新也有一定难度。
笔者认为专家的这四个理由并不能成为主管部门开脱责任的借口,也不是全国信息联网“难产”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目前的目标和任务是将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这个体系和平台搭建起来,让决策部门和普通居民通过联网工程能够查到联网城市居民的住房信息。至于查到的信息是否真实,是保障房还是商品房,那是接下来进一步要完善和细化的事情。
其次,由于住房信息联网对于房价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老百姓希望通过联网将“房叔”、“房婶”等揪出来,进而通过征收房产税等方式进行调控,将房价调控到合理区间。
最后,从技术方面来说,笔者认为不存在障碍。互联网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工作也无需什么高难度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而且目前各地都建立了地方性的住房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现在只是需要将这些管理系统连接到整个住房信息网络中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全国50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作“难产”,究其根源是不愿做、不想做,而非不能做。不愿做、不想做的想必就是那些拥有多套房产的官员们及其他一些利益集团。主管部门在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工作中负有直接责任,不愿触动利益集团的利益,有失职之嫌,很难不受到公众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