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产业,是支撑新桥城镇化的动力来源。可即便财力如新桥镇者,想实现新老市民的同等待遇,也还需要足够耐心的等待。
中国国务院26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家城镇化规划已起草形成规划文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抓紧修改完善中。
该报告提到,要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这对于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对于小城镇发展的典型——新桥镇亦是如此。
此前新桥镇地方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可以让新市民享受与老市民一样的住房、水、食物、空气,但我们无法在社保医保等领域达到统一的均衡,特别是户籍问题,这不是一个镇可以解决的。”
新桥镇隶属无锡江阴市,位列中国百强镇前20。2012年,新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亿元,工商业开票销售43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7亿元,公共预算收入比2001年增长10倍,是近10多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成长的典型,“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人来参观访问学习”。
新桥镇隶属无锡江阴市,是近十多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成长的典型,“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人来参观访问学习”。
就在3月27日,李克强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恰是选择在新桥镇。考察中李克强提到“小城镇建好了,会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
为外界所不熟悉的是,新桥镇初始并无“城镇化”这一明确概念,而是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在2001年推动了“三集中”建设,即采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的模式,以解决“土地少、人口多、企业散、农业弱、村容差”的困局。
不过,不易复制的是,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之一,早期位于镇域内(并非在镇的开发区内)的多个乡镇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形成了销售超百亿企业2家、上市公司3家的庞大“镇域经济”。
这也意味着,新桥的城镇化动力源,有着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实际需求。
坊间认为新桥镇理应有更大的财力来负担新市民的同等待遇。不过本报采访了解到,要实现进入城镇新市民的同等待遇,即使如新桥镇,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坊间认为新桥镇理应有更大的财力来负担新市民的同等待遇。不过本报采访了解到,要实现新老市民的同等待遇,即使如新桥镇,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新老市民的生活
今年36岁的姜小兵原籍系江苏盐城东台人,他和家庭在地方上的融入,可谓是新桥镇的新市民代表。
2000年10月,专业财务的姜小兵应聘进入海澜集团,在后勤管理公司承担行政和会计的工作。此后数年,姜小兵参与了海澜集团的热电厂建设和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至2010年他已成长为海澜集团的中层管理者。
2007年,姜与同在海澜集团工作的妻子(原籍南通)结婚,并在地方上购买了一套住房,同时将两人户口迁了过来。就这样,通过购买住房的方式,姜小兵一家成为了江阴新桥镇的新市民。
“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家,在这里生活真的不比大城市差。”姜小兵对本报记者说。十多年来的工作生活,姜也学会了说地方方言,尽管他用得并不多。
而73岁的徐荷芬老人则是土生土长的新桥镇人,她原住在何巷村,目前搬进镇政府安排的集中居住地有10年了。
“之前虽说有一套三上三下的楼房,但建筑年代很早,有的地方还漏雨;有3亩地但要养活8口人”,老人用不太纯熟的普通话告诉本报,“生活挺苦的”。
老人说,“一开始我们也觉得住在老房子老地方挺好的,后来看到邻居们都陆续搬了,而算账下来发现还是很划算的”。
在“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的过程中,老人和她的老伴以及女儿分到了一套房子,两个儿子各一套房子。
老人现在居住的房子是125平方米,10年前作价11.5万元买入,“当时没有交全款,因为宅基地和耕地交上去后,政府每个月都发钱,可以用这些钱慢慢还”,老人说。
不过,老人居住的房子现在尚没有拿到房产证和土地证,这在如今的新桥镇还占有很大部分。这是因为,“何巷村现在还没有整体搬迁完毕,意味着土地置换还没有对清,国土部门卡得很死,所以暂时不好办手续”,新桥镇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通过“三集中”,截至2012年底新桥镇13000多亩农田已有11800多亩实现了规模经营,集中度超过90%以上,其中高效农业占比超95%。经计算,农田亩均产出达到6500多元。
产业驱动城镇化
“搞‘三集中’,是当时对苏南模式的一个思考”,新桥政府人士向记者表示。
早期苏南模式在发展中留下隐患,那就是工业企业布局分散,“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企业与农村、村民的矛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集中爆发,特别是企业污染问题,“村干部同时也兼着乡镇企业的负责人,无力搞经营。”
本报独家获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资产退出经营领域,新桥镇财政由此获得转制款近7亿元,这成为了新桥镇实施“三集中”建设的首笔启动资金。
新桥镇域面积约19.3平方公里,人口已接近5万。丰厚的工业原始积累是新桥推动“三集中”的前提。2000年,新桥全镇完成国内工农业产值57.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2.26亿元,人均生活水平6800元,全镇拥有总资产68亿元。
在当时,新桥镇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等龙头企业迎来一轮迅速发展转型期,迫切需要更大的生产基地、更多的员工,亦需要更多的住房。这些企业使得新桥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纺面料和职业服装生产基地。
“地方要留住GDP,需要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土地”,江苏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对本报表示。当下,海澜集团约有1.2万名员工留守总部工作,这占到新桥镇常驻人口的五分之一。
统计显示,海澜、阳关等几个龙头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4万,完全覆盖了新桥就业
年龄段约1.5万人。此外,远超过本地居民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迫使地方党政不得不重新思考。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桥镇“三集中”下意识地敲开了城镇化的大门。
本地大集团龙头企业的快速持续壮大以及工业向开发区的集中,保证了新桥镇财力的稳定递增。2012年,新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亿元,工商业开票销售43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7亿元,公共预算收入比2001年增长10倍。
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新桥如今的新型城镇化面貌。海澜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建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企业实行的“总部、品牌、资本、生态、标准”五大经济战略,也适应了地方少地无地发展、生态环保、人口就业、收入同升的步伐。
据新桥政府人士介绍,能够在江苏率先“三集中”,是市场调节、自然发展与政府调控、规划引领“合力”的结果。
“如果地方没有较好的财力支撑,或者说支撑的财力是通过卖地等短视行为,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硬件效果,但不符合科学发展”,上述研究员表示。
服务均衡化考验
即便如此,新桥镇新老市民的待遇仍未完全一致。
“被征地农民是住进高楼了,但他们的生活可以和市民一样吗,若不能解决他们看病、子女上学等的后顾之忧,这样的城镇化还不如不搞”,江苏省社科院课题组早在2年前就向省委省府提出建议。
新桥政府人士在与本报记者的交流中谈到,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下小城镇建设中最现实最严峻的问题。
“以现有的情况看,新桥的常住外来人口在就业、子女入学、社区服务等方面可享受同城待遇,但说实话,与本镇户籍人口相比,在医保、社保等方面还有差距”,上述新桥官员坦承。
截至2012年底,新桥镇本地户籍人口2.4万,其中本镇户籍居民超过1.5万人参加城保,目前平均退休金达到1400元/月以上,而农保人员平均养老金为488元/月左右。
其中,被征地农民(女性50周岁、男性60周岁)无城保人员补贴430元/月,有城保人员200元/月;老年农民基础养老金(男60周岁、女55周岁)为210元/月。此外,新桥另设立总额4000多万元的慈善基金,专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配套。
最为现实的问题是,10年来新桥在“三集中”建设中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每年一般预算中超过90%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但尚不能做到完全覆盖。
周建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为了吸引高级研发人才,他愿意出高出上海同等工作收入两倍水平的工资,“但很多人才都不愿意来。”
“镇级空间其实很小,美国的很多国际知名大学都在小镇上,但我们可以搞大学吗?”,地方人士反问本报记者,“现在中学的数量都比以前少了,虽说交通发达,但毕竟远了。”
“仅硬性支出,每年会增加约1500万-2000万元,这对政府财力是一个考验”,上述地方官员表示,比如进城农民面临生活成本增加的现实问题,镇级财政必须做相应支出,这就面临与外来人口的平衡问题。
“总理在新桥与海澜集团的一线车间工人交流,是否意味着要更加重视这一群体?”地方人士这样思考。
本报记者从新桥镇提供的有限财政支出数据发现,近3年来,用于保障教育医疗的支出呈现“忽大忽小”的波动,但占一般预算收入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41.7%下降到2012年的39.2%;公共基础设施从14.1%上升到15.5%。
地方官员认为,如何更多渠道、更大幅度地增加镇级财政收入和进城农民收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