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生态城市是城镇化发展必然之路
时间:2013-06-20 20:34:54  来源:中国环境报  

    我国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正在被打破,城镇化成为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有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标志着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而生态城市正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生态城市是依照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是高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是人类绿色生产、生活的宜居家园。其对于辐射、带动、提升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成就与问题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6类示范型生态城市,即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地级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显。

  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法制保障与顶层设计,生态化标准的执行力度弱化。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的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环境保护指标的落实。二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未形成共识,忽视区域联系和城乡联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中,只是片面强调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关联和有机联动。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机制未能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此外,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建设重点和特色彰显不够。

  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和谐互惠共生结构,其思想基础是生态人本主义。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现代城市精神建设生态城市,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拓创新之精神逐步推进。

  笔者所在的《生态城市绿皮书》课题组在总结国

  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两点支撑,三带镶嵌,四轮驱动,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思路。依照“法于人体”的管理思想,对生态城市形态设计、结构布局、功能定位、运行制度、指挥系统等进行战略规划。

  (一)“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是指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坚持乡村城镇化、城市园林化、生产清洁化、生活绿色化、环境生态化的努力方向,走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道路。

  一是实现乡村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动态的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它是指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结合点。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根据这一战略规划以及目前城市化进程,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和乡村城镇化进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我国的大中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不能再继续“摊大饼”,而应进行生态卫星城建设。城镇化重点应放在中小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上。新建城市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并以生态化为目标,建成安全、舒适、生态友好之城。

  二是实现城市园林化。建立生态城市,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实现城市园林化。按照城市园林化建设标准,园林绿地面积应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50%以上。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绿地是“城市之肺”,而河流和湖泊等各种湿地则是“城市之肾”。构建城郊一体的园林绿地网络。加强城市森林建设,“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将成为21世纪城市建设的目标。

    三是实现生产清洁化。《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所谓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性生产方法和措施,是对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实施综合防治战略。”实现生产清洁化,指城市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型经济。

    四是实现生活绿色化。绿色生活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相适应和相协调。其直接目标是倡导绿色而低成本的生活,树立健康、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向低碳节能环保生活方式转变。实施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尽量降低消费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五是实现环境生态化。环境生态化是指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并举,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构建生态安全可靠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体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六是走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道路。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霍氏认为,可供人们选择居住的3类人居磁场,一是城市,二是乡村,三是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他提出的理想城市是兼具城乡优点的“田园城市”。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园林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把建设生态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协调起来,促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二)“两点支撑”

  “两点支撑”是指生态城市要把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绿色社区两个点作为重要的建设载体,支撑起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实现城市生产的清洁化和生活的绿色化。

  (三)“三带镶嵌”

  “三带镶嵌”是指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促进城市生态文明整体发展的自然生态带、农业生态带和人文生态带。城市内部做到三带镶嵌,城市群、带、圈之间做到三带镶嵌。在城市内部和城市群、带、圈之间做到三带镶嵌,即是真正实现了城乡生态一体化。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舍尔的“城市种植业”理论认为,在城市内部种植粮食所获得的收入,大约是城市最低收入者收入的两倍。发展城市种植业,一是可以降低费用,二是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三是通过劳动强身健体。具体做法是在其住宅社区内,每隔一栋独立住宅,就有一块占地数倍于住宅面积的农田或绿化带,以种植蔬菜和水果等绿色作物,供应当地及附近城区居民享用。

  (四)“四轮推动”

  根据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4方面的积极作用。“四轮推动”是指生态城市的建设要集合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4方面的力量,形成多方面、多部门共同协调的城市发展和管理机制。

  (五)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讲和谐、讲文明、讲发展,首先是要提高人类的文明水平,实现人类自身的和谐与发展,这样才会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否则,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