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内,深圳在一个安居商品房分配入围名单公示中,连续出现失误,先是69户残疾人家庭被公示入围了,又被更正说弄错了;接着,公示名单里出现了一名5岁男童和一名3岁女童被列为“后备级人才”,另一名2岁儿童更被注为“杰出人才”。为此,深圳市住建局两次分别做出道歉,并称属于“技术上的失误”。(见 2013年6月16日中国广播网)
深圳在安居商品房分配入围名单公示中连摆乌龙,申请家庭有一定责任,即在填报信息的时候,将共同申请人未成年子女在人才类型一栏,填报为后备型人才或杰出人才。例如,申请人彭先生,并不知道后备级人才到底是什么,只是因为填表时要求不能有空白,便把他一家3口包括8岁孩子都注了“后备级人才”的字样。而深圳市住建局在公示是时,则是原封不动地照搬。
但是说到底,还是主管部门的责任。深圳市住建局称属于“技术上的失误”并非假话,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即资格候审制度还存在漏洞。在要求申报家庭要如实填报自己的信息,即诚实申报的前提下,主管部门假定这个信息是真实的,公示以后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核查,加之有些申报家庭作假或填写随意性,进而导致出现幼儿成了“后备级人才”、“杰出人才”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更主要的问题,无疑是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责任心问题。申报家庭在填报时,除了少数人为了申报成功有意弄虚作假外,与有些人对人才概念或者填报规则不清楚有很大关系,就连住建局官员回应中用词也含糊不清,说明对什么是“后备级人才”或“杰出人才”概念和标准界定不明确,没有通过宣传使申报人弄清楚。至于把没有入围的69户残疾人家庭列入入围予以公示,则纯属工作人员工作粗枝大叶造成的。以家庭申报信息为基础的“先公示、后审核”的资格候审制度,明显属于设计上的漏洞,当然也是责任心问题。尽管这些情况算不上大问题,但反映出来的各级政府机关普遍存在的作风粗疏倾向性问题,却值得重视。
根据国家部署和“十二.五规划”,各地正在抓紧建设保障性住房。它的分配,牵涉到困难家庭的切身利益,需要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增强责任心,认真细致操作,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地应该引以为戒,避免发生保障房公示连摆乌龙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