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的“口罩实名制”到厦门的“汽油实名制”,最近各地建立在实名制基础上的维稳对策让人大惑不解。在昆明,口罩这一特殊道具一度让地方执政者忧心忡忡,竟极富针对性地下发“口罩实名制”的行政命令。这一啼笑皆非的政策在受到网络潮水般的批评与嘲讽后,很快被当地政府收回,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备受争议的政策,实名制大家庭在增加了口罩这一新成员之后,正走向质变。
厦门的“汽油实名制”无疑加速了质变的进程。尽管和昆明的情况有所差异,出现在厦门的公交爆炸案敲响了公共安全的警钟,悲剧反映的问题显然不能通过官方的诚意和切实的官民互动得以解决。如果说,昆明的问题在于决策过于颟顸,是落后的执政理念导致的结果,那么厦门的公交爆炸案所暴露的,则很大程度上在于公共安全方面的漏洞,反思与改善应集中在技术策略领域。
尽管事件背景大相径庭,在公交爆炸案发生后第三天,厦门还是近乎拙劣地模仿了此前昆明的做法。它看似比“口罩实名制”更具合理性,毕竟爆炸案的肇事者就是利用汽油作案,汽油的安全监管应受到重视,然而,迄今为止,未有证据表明,公交爆炸案与汽油安全监管漏洞有关,就此而言,厦门做出“汽油实名制”的决定,尽管不能说荒诞,但也的确出人意料。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双方做出的政策决定,都展现了对实名制的信赖,这正是让人大惑不解之处。这一政策如同万金油般在各地粉墨登场,回顾此前出现的各种实名制政策,早先的微博实名制尽管备受争议,但还是普遍执行,所受到的批评也相对较少,它在互联网管理过程之所以具备某种普适性,是因为它强调预防而非执着于治理,藉此政策架设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网民的责任意识,继而规范其网络行为。而除此之外的诸多实名制政策,实质上与这种理念渐行渐远,实名制的魅惑发生变化,政策制定者俨然希望,通过实名制来提升违法者的犯罪门槛和成本。
在微博实名制中,政策规范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而在其他诸多实名制中,政策是为预防少数极端行为,但在客观上却以所有人作为假想敌,于是我们便发现,政策首先给无辜者带来不便,至于它能否给违法者带来震慑,则值得怀疑。当初昆明“口罩实名制”横空出世后,即有不少人提醒可通过网购绕开实名制,如今厦门的“汽油实名制”也未必高明,犯罪者若要制造恶性事件,显然并非一定要取道加油站。这样的常识并非新发现,然而厦门却师从昆明。一项政策变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背后的荒诞,以及让人不可思议的智慧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