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党的十八大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层面。在这种形势下,分析我市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探索适合我市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科学有序地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忻州市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自1949年以来,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1949-1960)、波动停滞(1961-1971)、持续发展(1972-1999)、快速推进(2000年以来)四个阶段。具体看来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5.4%上升到1960年的10.5%;此后10年间出现波动,1961年下降为7.5%,到1971年 是7.6%,基本停滞不发展;1972年进入稳步上升阶段,达8.4%,但增速缓慢,1999年才18.9%;之后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城镇化率为26.9%,2012年突破40%达41.43% 。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进程,大致呈现出“S”型的变动轨迹,其全过程可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高速增长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和成熟的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水平高于60%)。当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后才趋于缓和。
忻州市5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虽然基本符合这一运行规律,但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城镇化进程波动不稳定。即城镇化水平从1960年的10.5%后,1961年开始下降为7.5%,1962年为5.3%,又回到到了最开始的水平。经过一个曲折、停滞十年历程,到1971年才又回到7.6%的水平。二是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从1971年到1999年,近30年的历程,只增长了11.2个百分点,速度甚是缓慢 。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步伐较快。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6.9%上升到2012年41.43%的水平, 12年的时间,年均增长达到了1.2个百分点,比1971—1999年均0.37%的递增水平大大加快。可以说,我市城镇化走的是一条波动变化的发展路子。
二、忻州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8.4万人,城镇人口比上年增长5.6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1.5万人,比上年减少4.2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少53万人。2012年全市的城镇化率为41.43%,比上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
(二)区域城镇化差距大
2012年,全市14个县区中城镇人口超过40%的县有7个,依次是忻府区(54.21%)、原平市(44.50%)、河曲县(44.46%)、宁武县(44.44%)、岢岚县(44.34%)、偏关县(42.57%)、五寨县(40.34%);后三位的为五台县(30.12%)、静乐县(32.51%)、神池县(32.56%)。从分市发展情况看,城镇化率比上年增长幅度最大的三个市为五台县、忻府区和静乐县,分别比去年增长了2.09、1.73和1.5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排第1位和第14位的差距为24.09个百分点,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还很大。
(三)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市差距依然很大
虽然我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我市城镇化整体水平并不高,在全省位置靠后。全市2012年城镇化率41.43%,不仅比2012年全省51.26%水平低了近10 个百分点,而且居于全省倒数第二位,仅比倒数第一位的运城高0.02个百分点。与2012年全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三个市太原(83.76%)、阳泉市(63.04%)、大同市(57.95%)相比,差距更大,分别低了42.33、21.61、16.52个百分点。
(四)、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匹配空间巨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发展
规律看,全市现在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关键期。2012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20081元,工业化水平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2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比为0.87,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仍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空间巨大。
三、大力发展城镇化的意义
(一)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平稳发展的动力所在
现在有一种说法,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传统 “三驾马车” 的动力正在逐渐减弱,未来新的 “三驾马车”即城镇化、信息化以及民生建设,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城镇化作为新“三驾马车”的重中之重,是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投资特别是优化投资结构的动力所在。城镇化是我国未来最大的需求来源,以及未来经济平稳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
城镇化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要把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市民化的过程中,这些转移的人口需要住房,需要汽车,需要各种耐用消费品,这样完全可以拉动消费。中国将近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村消费水平低,要想大幅提高消费水平比较难。所以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使一部分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这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
(三)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基本之策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牵动力所在,工业化提供供给、城镇化提供需求。在工业化的带动下,第二产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又带动工业品消费,为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所以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四、推进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今后,忻州市也唯有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才能确保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既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又是政府规划发展的产物。必须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找准城镇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要加快人口向忻府区、原平市和各县城的集聚。我市14个县(市、区)中,城区(县城)人口占全市(县)总人口的比重均在50%以下,还需科学规划、重点发展城镇人口。今后的目标主要是在保持原有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以提升城镇化内部质量为主,促进城镇化稳步发展。加强内部的协调关系,规划建设好各城区,提升功能,改善交通、通信、教育、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磁场”作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落户,以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与农村、农民、农业的联系更为直接,是城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要加强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职能,同时也要加强对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的分类指导,搞好区域建设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和培育一些小城镇,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逐步扩大乡镇级小城规模。让小城镇也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让有潜力扩张的城镇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成长,成长为小城市。
(三)逐步消除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
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要把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转化为市民。这就需要从制度、政策等方面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流动人口融进城镇社会环境中来。一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约束。应逐步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根据不同城镇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户籍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居住地常住人口划分城镇人口或乡村人口的管理制度,凡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同时又符合迁移户口条件的,应允许入户,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让进城的农民能安下心来长期定居。二是要完善政策,创造农民工进城的宽松环境。严禁各种限制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要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开放的就业市场,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要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让农民工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
(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实力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是经济发展指标高,其城镇化率也高,越是经济落后的县区,城镇化水平越低。我市城镇化率低,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实力不强,从而严重制约城镇化水平。唯有提高经济实力,尚可增大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发展。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