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疑问不除,走不出恶梦
时间:2013-06-11 20:46:40  来源:钱江晚报 

    6月9日,围绕着厦门公交车惨案的议论,由原先的“是非之争”一变而为“事实之争”。由于更多信息的披露,人们从中读出了若干疑点,觉得已有信息不足以证明陈水总是纵火者;昨天,当厦门方面宣布陈水总的遗书暂不公布,对认定陈水总涉嫌纵火的质疑进一步升高。

  将人们的各种疑点梳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有待释疑——

  关于“遗书”。权威发布的表述是:“……在其家中查获遗书,证实陈水总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这个表述是否符合“遗书”原文?即使遗书中表达了纵火的打算,文字表达是否就能作为纵火行为的证据?部分公布“遗书”,只公布跟“纵火”有直接关系的那一部分文字,也不能吗?暂不公布“遗书”,无疑会加深对犯罪嫌疑人认定的质疑。

  有关部门宣布暂不公布陈水总“遗书”,进一步引起公众疑问:“暂不公布”的原因是什么?难道遗书中有不利于“有关部门”的内容?或者担心老百姓不会“正确对待”?

  “暂不公布”,意思是目前不适宜公布,以后会公布?那么什么时候适宜公布?案件被人们淡忘以后?

  “遗书”之外的疑点有——关于“挑选人最多的公交车”。报道说,监控显示,陈水总选了最拥挤公交车作案。另有报道说,该车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空隙,陈如何推着折叠小车挤上公交车?而小车上还有一个编织袋。陈挤在人堆里,如何避开了乘客的视线?或者乘客眼看他点火而不制止?关于“短发”,有报道说,同车一幸存乘客事后回忆,点火者是一个“短发男子”,但监控中的陈的发型显然不是“短发”,比短发要长。是该乘客“短发”的标准与一般关于短发的标准不同,还是记忆误差?

  若要锁定案犯,纵火工具,应该是案件最核心、最直接,因此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吧?如果陈使用火柴,灰烬中能否找到火柴燃后残留物,并确定是陈纵火所用?如果是打火机,消防人员是否在现场找到了打火机零部件残骸,找到了几个零件?要确认其是打火机部件,并确定该打火机系陈水总纵火所用,二十四小时内是否能够完成鉴定?如果能从打火机残骸上提取到陈的DNA,最多只能证明该打火机可能属于陈;要证明其用该打火机纵火,还需要其他证据。

  若无纵火工具的认定,凭着“遗书”、幸存乘客的回忆、监控录像,是否足够形成完整、有效的证据链?

  上述疑问,肯定有不少是很不专业的,甚至没有一个是专业的。在权威信息没有充分公开之前,公众只能做不专业的猜想、推测——47个人的生命在难以想像的痛苦中离去,令人心痛。但是,俗话说,死也要死得明白,他们的家人还要继续生活,更加需要一个明白、真实的结论。带着疑问,是走不出恶梦的。也许,这些问题,在开庭审理时会得到回答?在该公布的信息未充分公布之前,人们的“破案式”思维还将继续。

  “暂不公布”,意思是目前不适宜公布,以后会公布?那么什么时候适宜公布?案件被人们淡忘以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