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蒲州镇冒出一桩咄咄怪事:该区一所名叫求真学校的200多名中小学生毕业后个个无学籍。这些“黑户生”有的不能报考高中,有的想报名转入好学校都被拒之门外。(6月8日新华网)
外来务工人员多,本地教育资源不堪重负,似乎是一个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的借口。然而,200多名中小学生无学籍的教育病垢,又该如何解读呢?事实的观察一下这个教育现象,打工子弟学校的标签,却真实的存在着,而且和城市格格不入。无学籍,上学难,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每一座城市都恪守着自己的规则,进城打工的万千劳动者,始终保留着“过客”的身份。随迁子女“我的学籍在哪里”?难道问的只是孩子的父母吗?每一座城市的管理者难道没有义务和责任,来承诺这个答案?
温州龙湾区义务教育的人数达5万多,其中外来人口占48%。按人均每年教育投入1万元计,区政府每年要额外向外来人口投入教育经费2.5亿元,相当于额外负担超1倍的教育投入。这笔帐清晰无比,当地政府已经负担不起。但,当地只是计算了投入的帐,而没有计算产出的帐。也就是说没有计算这2.5万学生背后的家长,给当地创造多少财富。按照当地的官方统计,温州龙湾区已经是一个“泊来”的城区。如果非要区分的看,明显就是一半人口是当地的,一半人口是外来的。说句到家的话,如果没有外来人口,温州龙湾区不会有今天的繁荣,甚至可以说,也没有温州的今天。
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在众多的城市里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应该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瓶颈。同时,也折射出了城镇化建设中,公共资源配置的缺陷。众多的市政工程规划建设,似乎总是少了教育的投入。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说,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80到100个自然村。不管是自然演进的城镇化,还是 “把农民从土地上连根拔起”的“被城镇化”。也不管是过去10年的变迁,还是将来以后的变迁,城镇化必将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转型的中国,如果公用事业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一味保持着政绩的冲动,所带来的社会负面绝不仅仅是教育一个方面的问题。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良好愿景中,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中,城镇化建设,真的不应该有“打工子弟学校”这样的蹩脚符号,也更不应该有没有学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