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当今热门议题,涉及就业、户籍、土地、住房、财税、规划、投融资等问?题。
然而,围绕城镇化,低碳城市发展问题的讨论却不多。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土地和能源稀缺等,中国必须要走低碳、节地、节能、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
低碳城市涉及一系列生产和生活的选择:生产什么产品,规划什么样的城市,提供什么样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消费什么商品和服务,等等。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均面临这些选择,而政府要在政策引导上发挥作?用。
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决策体制方面存在不足,尤其事关短期经济发展和长期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取舍时,往往采取牺牲长期环境利益以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决策思路。
结果在许多城市中,新建的写字楼群、工业园区、现代住宅小区、购物中心、宽阔的大道、地标建筑、生态园、人工湖随处可见。同时,很多环境和社会问题也伴随而来,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堵塞、征地纠纷等。此外,许多城市还产生了一个不易觉察的问题,就是朝着低密度、高碳、高能耗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人多地少、耕地更少。所以,我国政府一向重视粮食自给程度,对农田控制很严,并鼓励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发展。但是,为什么这些政策没能有效地引导城市的发展呢?
国内外经验表明,城市人口和就业的增加,会推动城市用地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家庭对居住面积的需求上升,导致城市居住用地增长。私人小汽车的发展,也使城市用地向外发展变得容易。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我国还有一个独特因素导致城市用地增加。
十几年来,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化,不仅受快速城镇化发展的驱动,而且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导致过度征用土地。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省、各市都努力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招商引资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提供廉价的工业园区用地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而吸引到产业投资(主要是制造业),城市就业和人口就会发展,城市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这样,地方政府就有了更多的地方税收。
但为吸引外资而超前建设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投资,使政府开支远超政府收入,其中的缺口则由土地出让收入和城投公司借债来弥补。
历史证明,这个模式是相当成功的,它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使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劲动力。但是,这个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许多城市提供给工业园区的土地往往大大超出土地市场的供应规模,导致土地使用低效和浪费。由于城市总用地指标的约束,居住和商业用地供给不足,从而成为住房价格高涨的原因之一。
中心城市的高房价,引发城乡结合带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土地开发,而这些开发往往杂乱无序,使整个城市用地效率下降,通勤距离增长。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亟待寻求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通过城镇化,扩大内需,以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这一思路是对的,难以梳理的是细节。由于城市生产和生活包罗万象,在哪些方面扩大内需,应该有明智的选择,有合理的政策引导。高碳的生活方式,如低密度住宅加私家车通勤,也许能在短期内带来内需的增长,但这种生活方式在我国是不可取的。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应该构建新的城市管理、激励和投融资机制,促使城镇化沿着低碳、节地、节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