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会宁县的小学生写作文,总会有这么一句:“滔滔祖厉河,巍巍会师楼”。那时候,会师楼是会宁县城最高的建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县城仅有的几幢三四层高的楼房,还都被尊称为“大楼”;假如有一辆轿车驶过,会引来路人的注目礼;一到深夜,全城漆黑。所以,如果你看到今天的会宁县城,会由衷地为其变化之大而感叹:宽阔笔直的街道,漂亮气派的路灯,鳞次栉比的高楼,遍布街角的商铺,川流不息的汽车,摩肩接踵的行人……
“小镇子”的大变化
4月中旬,记者在会宁县采访时,会宁县城正迎来她近十年来的第二次建设高潮。
“贫困县的城镇化建设,核心是县城的建设。”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对记者说。
改革开放初期,会宁县城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人。骑个自行车绕城一周也就十几分钟时间,城里的人几乎互相都认识。直到1992年,县城常住人口也才2万多人,还是个“小镇子”。
2002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宁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以旧城改造为中心,掀起了县城第一轮建设高潮:第一批商业住宅小区开建,第一次有了红绿灯和斑马线,第一次有了集中供热,第一次有了体育馆和广场,居民家中都通了上下水。一个小县城,渐渐有了城市的模样。2010年,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
2011年以后,会宁县迎来第二轮城镇化建设高峰。随着新城建设、产业开发、面山绿化、河道治理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短短两三年间,会宁县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2012年,县城常住人口已达到12.8万人。
人气的聚集,促进了县城基础设施、工业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会宁县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组织在内的市场主体达10115个,为数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靠的就是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会宁县县长王科健说。
“县城越来越大,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市面越来越繁荣,变化真是太大了。”提起县城的变化,从小在县城长大,退休后担任县老年协会会长的老居民王文清很感慨。
目前,会宁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10.6平方公里,是30年前的5倍。在县城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小城镇建设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建制镇达到6个,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2.7%。一个县城的“城市抱负”
“要围绕城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产业水平,壮大城市经济,扩大劳动就业,增加人口聚集,形成良性循环。”在介绍县城建设情况时,王科健使用的一直是“城市”这个词:“我们一定要以城市的理念去建设县城。”
2012年,会宁县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他们请来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以城市的标准,重新规划了县城的建设蓝图。按照新的规划,会宁县城城区规划面积由18平方公里增加到30平方公里。
2012年,会宁县开始了城市建设的“大飞跃”——“一山一河一区一库八条路”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一山,是县城西面的西岩山绿化,县上立志要把昔日的荒山打造成具有绿色休闲功能的“西岩山生态休闲公园”;一河,是对横穿县城而过的祖厉河的治理,这项工程投资1.76亿元,将把原来脏乱差的河道建设成美丽的城市景观带和市民休闲带;一区,是规划宏大的北城新区建设;一库,是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八条路,是新建和改扩建总长11.38公里的城区道路。
“每一项工程都是大手笔,有些工程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会宁县住建局负责人说,“这些工程,为将来县城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其中,北城新区的建设,可谓雄心勃勃。会宁县城三山夹一河,城区发展空间很受限制。而会宁县城的城北地区,原是一个巨大的河滩,把县城与对面的大片开阔地阻断。如今,一条横跨河滩的宽阔道路已经将老城区和北城新区完全连接在一起。开阔平坦的新城几乎是突然地展现在老县城的“北极”之北,令很多县城居民惊叹不已。新区内已经建成1700多套保障性住房,道路四通八达。会宁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新城区规划面积380公顷,规划定位为会宁县城市副中心,未来人口容量超过4万人。北城新区,无论面积还是未来的人口规模,一下子把县城扩容了三分之一。
“将来,可以考虑在北城新区打造一个‘无税无费’的‘特别商业区’,放水养鱼,搞活商贸,大规模培育市场主体。如这一设想能够奏效,我们未尝不能搞出一个‘西部小义乌’。”王科健对新城区的发展充满憧憬。
如今,一个“陇中区域性特色小城市”正在成型。
“到‘十二五’末,我们要争取撤县设市。”王科健说。不再为用水“愁肠百结”
提起会宁,不得不专门说一说“水”的问题。会宁缺水,人人皆知。在如此大踏步的城镇化进程中,在每年城区人口数以万计增长的情况下,会宁如何解决“水”的问题?
会宁县城的地下水是苦的,穿城而过的祖厉河水是苦的。直到2002年,“引黄入城”工程竣工,会宁县城建成了30万立方米的水库,县城居民才告别了吃苦咸水的历史。当时在论证这项工程时,原来设计的是25万立方米的水库,根据当时县城5万左右的人口规模,水利专家认为足够使用几十年了,工程在实施时,还“超前”建设了5万立方米。谁知短短10年后,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使30万立方米的水库已严重不敷使用。2011年,城区一年缺水达7天,2012年缺水情况更加严重。
为彻底解决城区供水问题,会宁县开工建设了城区供水改扩建一期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是400万立方米的水库建设,利用靖会电灌工程的黄河水及未来引洮工程的洮河水作为供水水源。工程完成后,会宁县城区日供水能力将达3万立方米,可以满足30多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和县城未来20年的发展需求。这一项目总投资达2.8亿元。按照计划,该工程将于今年下半年竣工。
终于有一天,会宁人不再为用水而“愁肠百结”了。
记者在正在建设的水库工地看到,水库大坝的坝体已经筑成,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后续工程。据介绍,水库建成蓄水后,还将围绕水库进行大面积绿化美化,最终形成供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北湖公园”。这也将成为会宁史上第一个公园。要让进城农民有事干
在大规模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吸纳并消化不断新增的人口,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这一点,会宁县的认识是清醒的。“要在县城及周边大力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工业和商贸业,让脱离土地的农民有事干能就业,通过就业完成进城农民的市民化。”甘孝礼说。
在平定高速靠近会宁出口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新产业,新经济,新会宁”几个大字,很是醒目。广告牌下方的区域,就是会宁县 “西城产业开发区”。这是会宁县为了发展产业,吸纳就业,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打造的工业产业园区。园区内企业大多为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器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在符合当地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展工业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记者在园区采访的时候,发现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尚在建设之中,但入驻园区的企业已有不少。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有一家名叫“西北大磨坊”的企业,主要从事以会宁特色农产品小杂粮为原料的食品加工。去年,这家企业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生产的荞麦米、苦荞茶等产品已经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目前,这家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已流转2000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这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增加了就业,而且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在西城产业开发区的轻纺服装产业园,已经有北京铜牛、兰州汇成等服装加工企业入驻,建成了标准化服装生产线50条。
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会宁县在政策和服务上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在“电器制造产业园”,有一家名为“飞扬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的家电制造企业,这家公司提出的产业目标“野心勃勃”:打造西北最大的家电企业!会宁县深受鼓舞,为这家企业在未来环境最为优美的“北湖公园”附近平整了大片土地,而且在生产基地门前规划了连接北城新区的宽达数十米、横跨一条巨大沟壑的“会北大道”。“如果发展顺利,这个企业将来可解决数千人就业。”王科健说。
目前,西城产业开发区已入驻企业54家,总投资近10亿元,去年的总产值达到12亿元,已提供就业岗位8200多个。到“十二五”末,这里将入驻企业120家,总产值达到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2万多名产业工人,再从农村带出他们的家庭,至少可城镇化4万到6万人。这样的城镇化才是有根基的。”甘孝礼说。贫困县的城镇化之困
会宁县的城镇化建设,纵向比,尤其近几年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但目前32.7%的城镇化率,距离全国平均51%的城镇化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即使今后七八年每年以百分之二点几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左右也才能达到现在的全国平均水平。而每年百分之二的进度,等于每年要让一万多农民成为“城里人”。显然,对于一个贫困县,这是个艰巨的任务。
城镇化,不仅仅是修路架桥、盖楼建厂,还要面对水电气暖、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各种公共服务建设及户籍改革、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县城的发展,还有为数众多的乡镇建设。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城镇化的不完整,甚至失衡。会宁县的城镇化建设,无疑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比如乡镇的建设问题。会宁县目前辖有28个乡镇,其中包括县城所在地会师镇在内,只有建制镇6个,县城以外的镇区总人口不足6万人,镇区道路硬化率只有45%,自来水普及率仅为18%。如何以县城建设为核心,带动全县乡镇城镇化较快发展,这是摆在会宁县面前的一大难题。
比如产业发展问题。虽然会宁县通过建设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县域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城镇二、三产业规模有限,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还很不足,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进一步转移。
比如住房问题。近几年来,会宁县每年新增住房面积都在十几万平方米以上,2013年计划的住房建设面积更是达30万平方米。但由于进城人口越来越多,以及会宁作为教育大县的特殊因素,导致住房需求旺盛,房价持续走高。如何控制房价,并提供足够的房源,让进城就业的农民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从而真正市民化,是城镇化建设的又一个难题。
在所有难题中,最难的恐怕还是个“钱”字。城镇化建设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会宁县在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中,通过争取项目、银行贷款、招商引资、BT模式、土地出让等多种方式,解决了大量资金问题,但提起融资难,仍然让王科健这个一县之长感慨不已:“贫困县搞建设,不缺信心,不缺激情,不缺干劲,不缺思想,缺的是资金、项目。”他迫切希望,在政府融资方面,有关部门能够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有所倾斜。
“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丧失信心。”在会宁县的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城镇化,是一个宏大的中国梦。在这个史诗般的历史进程中,承载着红色荣光的会宁县,正执着而努力地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