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错峰上班,须城市配套跟进
时间:2013-06-05 19:32:3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邓海建 

    河南郑州一家经营白酒业务的公司为解堵实行“朝十晚六”错峰上下班,此举引起众多上班族艳羡。(中国新闻网)

  在治堵妙方中,“错峰”无疑是个热词。一方面,它没有虚耗更多公共资源,不会增加民众或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适时调整出行量的“峰谷”,也利于民众在工作时间错时享受便捷的公共服务。

  从交通工程理论上来说,所谓的错峰其实是一种“平峰”的手段。有消息说,济南市区推行错峰上下班工作制度后,主要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减少了约30%以上,相当于节约十多亿元的道路建设投入。这些固然是错峰政策的益处,但我们在考量制度收益的时候,不能忽略两个要素:一是前提,二是成本。一者,错峰上下班要能真正“平峰”,需要在实施前统筹安排,如果各自为政,你玩你的“朝九晚五”、他玩他的“朝十晚六”,要么是错时后“撞车”,要么是错而无序。二者,从错时的成本来看,需要城市部门在配套措施上予以跟进。譬如城市公交系统一般都会根据峰谷情况安排运营密集度,推迟下班后,衣食住行等层面能否无缝对接?

  更重要的还是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错峰政策是否需要征询民意?大规模的错峰安排,事关民生,亟待听证商榷。二是错峰的效果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城市交通的饱和度,一旦城市满城“超载”,再精明的错峰恐怕也是回天乏术。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交管局的数字,截至今年4月15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22.4万辆。此前错峰上下班涉及到的人群,主要是北京市属各单位的公务员等81万人,这些人未必人人有车,即使人人有车,也才81万辆,相较于庞大的总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错峰上下班,确实很有历史,譬如德国一些大城市早在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机动车保有量虽大,但使用量小,这与其较为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和公民自觉的环保意识等大有干系。错峰毕竟是治标之计,拥堵问题的出路,还得在“增量”上下工夫。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