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城镇化的道路中,我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何优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如何做好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如何提高城市的产业支撑,如何促进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如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对此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那么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健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呢?
一、城镇化的空间布局上应更加关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以行政级别为基础形成的等级化城镇管理模式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极不均衡,一方面以“北上广”为代表的高级别城市获取了大量优势资源,聚集了大量优势产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城市发展过快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日益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加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相对不足,导致小城镇缺乏吸引力。从我国国情来看,不能忽视这些小城镇的作用和影响,如果小城镇综合实力加强了,就可以成为城乡和工农连接的纽带,成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品的提供地和服务载体。新型城镇化应探索改革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变“以大管小”为“以大带小”,促进各类资源的自由流动,实施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圈”、“城市群”战略。
二、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规划要趋于科学性。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政府对城镇规划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规划应包含三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其中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的是“目标”,城市总体规划定的是“坐标”,土地利用规划定的是“指标”。同时这“三标”还具有“三性”:经济发展具有条件性,城市总体规划要有发展性,土地利用规划具有约束性。
三、城镇的发展要注重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如果说规划是城镇化成长的龙头,产业就是城镇化成长的起搏器,是最大的动力源。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有主导产业做支撑,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重市场发展规律,完善各种制度建设,形成“城市+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据统计城乡居民的户籍上有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方面的67项不同等的待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以户籍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渐剥离户籍上附着的福利功能,形成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以举家迁徙和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其中包括全面放开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中等城市落户门槛,有序放开落户限制;进一步完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落户政策,合理控制规模。
五、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核心利益。农村土地集体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其只有通过政府征收为国有,才能进入城镇化开发。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的确权赋能,把直接用于生产的土地所有权落实到农户个体,发放相应的证书予以登记确认;把用于公益、发展企业或其他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归于农民集体,并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分配到个人,同时要通过立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不可侵犯。(作者单位:咸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