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德国《图片报》30日以“令人忧虑的欧洲地图”为题刊载了最新的“欧盟青年失业地图”。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欧洲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
“这是失业的一代。”又到了大学毕业季,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却这样总结绝大多数大学生心中最大的担忧:毕业即失业。实际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失业问题已成为笼罩在世界多国的最大阴影。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世界失业青年人数约2.9亿,占全球青年总数的25%,几乎和美国人口相当。许多国家正在展开一场大学生或青年“就业保卫战”。美国把就业数据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中国正在全力应对“最难大学生就业年”。作为欧洲“发动机”的法德两国,28日联手推出名为“欧洲新政”的青年就业计划,用于青年就业的担保拨款达600亿欧元。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警告称,如果输掉这场“青年就业保卫战”,不仅将导致欧盟分崩离析,而且可能爆发一场“革命”。
“我们不能让一代人空等”
麦格德莱娜是一名即将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可是她却无法想象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因为她直到现在仍没有找到工作。这名毕业于美国顶尖的常青藤大学之一的毕业生说:“整个月我都在找工作,平均每天至少向一家公司申请工作。有一天我向7家公司投出了简历,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在接受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她沮丧地说,“我和朋友们已经不再相信我们有未来,甚至不相信我们能够过正常的生活。”
麦格德莱娜的困境也正是全球多国青年人面临的共同难题。4年前他们刚上大学时正好赶上那场经济危机,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他们上完4年大学后不仅仍未走出这场危机,而且他们的就业环境越来越糟糕。路透社援引美国一份民调结果显示,近期毕业的美国大学生就业不足率高达40%以上。在欧洲的希腊、西班牙等国,“不在校、没工作、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三无青年”占同龄人6成以上。即使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韩国,麦肯锡最新发布的报告称,韩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0%,远低于职业高中80%的就业率。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整个发展中国家失业青年为2.62亿。
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德国《图片报》30日以“令人忧虑的欧洲地图”为题刊载了最新的“欧盟青年失业地图”。这份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绘成的图表显示,欧盟27国青年平均失业率为23.5%。南欧国家问题最严重,希腊达到了59.1%,为“欧盟之冠”,西班牙55.9%。甚至连一向以失业率低闻名的北欧也出现“青年失业潮”,瑞典为25.1%,芬兰19.8%。
“我们不能让一代人空等着。”28日,在巴黎举行的欧盟劳工部长会议上,法德两国提出了一项名为“欧洲新政”的青年就业计划,其要旨是动用一切可能手段鼓励企业招聘年轻人,完善青年就业培训制度。法德“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向欧洲投资银行提供担保,使欧盟向承诺雇用年轻人的企业拨款达原定的10倍,约600亿欧元。在会上,意大利劳工部长吉奥瓦尼说:“我们必须拯救这一代被失业吓坏的年轻人。我们有接受最好教育的一代人,到头来却把他们晾在一边不用。我们正在耽误他们,这不可接受。”
路透社称,尽管现在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长期的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场危机,但就业状况并不会随着经济的改善自行化解。比如,就业市场一直是美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与之相比,欧洲各国对就业问题的态度要消极得多。
新“迷惘的一代”
“你以后要干什么?”英国《金融时报》称,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会更加觉得自己一钱不值,甚至身份认同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破碎的骄傲、凋零的自尊,还有窘迫的钱包,都让他们窝在家中那间旧卧室里。想到还要向贷款公司还助学贷款,更让他们借酒浇愁。
这就是新“迷惘一代”的典型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广泛失业而对社会感到困惑的一代青年人,曾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中的题记而被广泛称为“迷惘一代”。而最终,那一代人不得不又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目前陷入失业迷惘的新一代人,国际劳工组织青年就业计划协调人罗萨斯称:“孩子们现在面临的处境比我们20年前还要差。我们是在倒退。”
德国《明镜》周刊称,绝望的年轻一代在欧洲触发更多的社会抗争。从斯德哥尔摩到巴黎,欧洲城市目前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燃烧。
加拿大新闻网称,年轻人群当中的高失业率构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威胁”,有破坏社会团结的风险。如果不采取更多的措施帮助年轻人找到就业机会,那么一整代年轻人就有抵抗不住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诱惑。
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欧洲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除了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导致欧洲青年竞争力下降外,欧洲国家过高的福利制度,也令年轻人就业积极性不高。张小济说,失业率过高,税收增长无法满足福利支出,政府被迫实行紧缩政策,导致青年不满。人们仇视外来劳工,而备受歧视的外籍劳工也很不满,社会越发动荡。
德国模式受青睐
“在这场青年失业的危机中,各国都被敦促效仿德国模式。”英国《新政治家》杂志称,德国在欧洲保持最低的青年失业率,仅为7.6%,这也吸引成千上万来自受危机重创的国家年轻人到德国求职。
“这就是所谓的‘德国模式’的作用。”德国联邦劳工局青年就业专家凯尔克林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就业问题在德国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由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组成。德国采取双重职业教育体制。目前有大约51.5%的德国高中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直接选择上大学。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每周在技校学习几天,同时与雇主签订协议,在工厂里当学徒,并得到一份有政府补贴的工资或者津贴。与此同时,德国各职业技术大学,还频频推出各种适应市场的高等专业,如牛奶硕士专业、反腐败MBA等。
在欧美,从政府层面推动青年就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方面鼓励青年,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自行创业。英国在45%以上大学里专门开设创业培训课程,为未来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并为创业项目提供少量启动资金和工作空间。另一方面,就是提供更多培训,增强青年的职场竞争力。美国从2009年起启动“青年暑假实习机会”和“塑造计划”, 英国政府今年也推行“国家实习机会”,为低收入家庭青年或失业青年提供6周或3个月的带薪实习期。
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亚洲,存在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如普通劳动者的结构性问题。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玄旿锡5月22日称,当前韩国青年失业问题的症结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有近3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却有超过30万个空缺岗位需要依靠外国劳动力。在韩国,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去向是大企业、国有企业和公务员,仅有10%的大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去中小企业工作。为了解决青年失业问题,韩国国会4月30 日通过《青年雇佣促进特别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内容是从2014年开始的3年内,政府机关和公共企业每年招聘人数增加3%,专门用于录取29岁以下的青年。同时出台了青年实习制度,不满30岁的求职者可以获得进入国企或一般企业实习6—10个月的机会,政府将负责其全部或部分工资。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张小济说,中国教育层次没有拉开,一直奉行精英教育,千军万马都去过独木桥,科举制度的后遗症——“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毕业生都想当公务员,或者进大企业挣大钱。此外,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一直没跟上,职业专科学校和技校毕业生素质偏低,需要好好向欧洲国家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说,中国现在对技术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劳动最光荣”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之相比,日本和韩国非常重视制造技术和水平,分别举办过两届技能奥林匹克。日韩对夺得金牌、载誉归来的优秀技工当作英雄那样看待,就像我们现在追捧奥运金牌获得者一样。然而,中国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技能奥林匹克”?有多少人知道在普通劳动者中涌现的技术明星呢?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罗伯特·施瓦茨博士在美国《圣迭哥自由新闻》上撰文称,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四年大学才能实现“美国梦”的。德国青年失业率仅为美国的一半,是因为德国教育系统让高中生学习工作技能并获得证书,这使得他们高中毕业就能立即去上班。而其他许多国家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却是巨额学生贷款、没有工作的“反面乌托邦”。施瓦茨认为,教育体系应侧重于帮助年轻人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让他们了解经济形势,了解他们学习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事实上,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大学学历。但是,现在的教育造成了这样一个假象,“即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将处于更卑微的境地”,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本报驻外记者 王芳 孙微 青木 万宇 陶短房●本报记者 向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