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 以人为本
时间:2013-05-30 07:52:36  来源:人民政协网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表示,既然叫新型城镇化,必然有新的内涵,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新内涵之一。在沈体雁看来,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注重推进农民工的城镇化,通过人的解放、人的流动、人的创造潜力的激发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供条件。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先哲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一语道出城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也是中国农民最为朴素、最为直观的中国梦。

  作为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九项重点工作之一,城镇化已经被视为未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基础。在28日-29日召开的2013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上,200余位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畅谈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的得与失,现存矛盾与未来走向。论坛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甘肃省政协联合主办。

  产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载体

  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布局决定了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功能定位、开发边界,推动了各类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智能化和绿色发展。遵循'造市在先、造城在后'的产业带动城镇化规律,可以避免出现脱离产业发展的单纯的'造城运动'。甘肃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冯健身的观点一出,便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同。应当十分明确,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是'沙漠上的大厦',不可能持续发展。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香港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看来,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较为普遍:有的根本不考虑产业的长远发展,只是盲目追求眼前的房地产开发,造成进镇的人难以就业;有的地方人口的聚集和产业的布局严重不协调。

  城镇的生命源于产业的活力,当原有产业利润率下降、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增长停滞时,必须通过产业转型才能重启城镇繁荣的'引擎'。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确保'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就业增长'协调互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孙晓郁表示,大型城市要通过主动转型实现主导产业更替与升级,着力发展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小城镇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与核心大城市的功能互补,发展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并鼓励个人创业、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冯华明确提出了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结合,重视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产业化思路。比如,大力发展以有机农业品生产、加工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冯华建议,产业化要坚持市场主导的内生发展路径,让企业在自然市场环境下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存竞争,而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政府规划引导相结合,因地制宜、分门别类进行示范和推广。

  不能走先污染再清理的老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都经历了一段工业化速度恢复,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到了上世纪70年代,西德没有经过处理就放进了莱茵河的污水已经造成河面死鱼漂浮,而日本倒入河中的水银,不仅毒死了鱼类,更是污染到了城市取水源,使很多婴儿一出生便是畸形儿。

  绝不能重走'先污染再清理'的老路!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大声疾呼。

  在丁一凡看来,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东部工业化发展迅速,城市化也取得了很大发展。虽然我国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视程度比当年的西欧和日本要大一些,但很多城市依然经历了污染-清理的循环。现在,城镇化的下一步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这些地区不仅城镇化程度低,而且生态环境脆弱,经不起工业污染、再清理的周期折腾。因此西部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一定要与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与规定同时并举。

  孙晓郁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生产环境的建设。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城市总体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的城镇。

  一定要推进生态型小城镇建设。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朱坦认为,按照环境承载力要求合理配置小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是实现城镇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只有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规划才能从顶层设计上实现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此外,还要通过大力发展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小城镇和产业园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型现代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加快小城镇循环经济的发展,唯此,才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核心

  什么是城镇化?就是几亿农民来到城市,还有几亿农民留在农村。因此,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如果城镇化不能让农村的经济得到发展,那么,城镇化就是失败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价格协会会长王永治的一席话赢得了在座专家和学者的一阵掌声。

  的确,中央提出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固然有多方面的含义,如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但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走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亦即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也表达了相同观点。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十八大提出的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用服务等方面推荐一体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共识。

  陈经纬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的路、桥、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并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新城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民疑难杂症看病难的问题。段应碧则表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要摒弃过去片面发展大城市的老路,把着力点转到发展小城镇上来。依托县城、建制镇和中心村,通过招商引资,建立规模不等的产业园区,发展符合当地特点的二、三产业。同时与产业园区相配套,建设新型社区,用宅基地置换方式,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到社区居住,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当然,这一切都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前提,以具体的政策为保障。段应碧直言。

  推进人的城镇化

  未来城镇化应着力于提高城镇化质量,而提高质量核心之一就是人的城镇化。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快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应该在新型城镇化推动的过程中予以解决。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表示。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对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并不鲜见:有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造成农民缺乏或者失去社会保障;有的尚未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有的农民难以在城镇中找到就业岗位,造成生活困难;甚至部分农民沦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城镇化虽然主要是个物质发展的问题,但物质发展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做不好人的工作,设计得再完好的城镇化规划也没有用处。丁一凡直言。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表示,既然叫新型城镇化,必然有新的内涵,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新内涵之一。他认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通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人的城镇化,造福百姓,富裕农民,使广大农民能够享有城镇化发展的成果。这种成果不仅涉及到农民工及家庭的合法身份确认、就业机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技能教育和培训、跨际成本收益分配等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涉及到他们能否平等参与并共同分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在沈体雁看来,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注重推进农民工的城镇化,通过人的解放、人的流动、人的创造潜力的激发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供条件。这就需要解决好身份问题,即落户问题;解决好保障问题,即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市民提供稳定的生活和工作预期;解决脑子问题,即观念问题,建设中国现代城市伦理体系;解决'眼睛'问题,即审美问题,复兴中国城市意境与城市美学。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