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强(化名)是江西某大学哲学专业的毕业生。5月初,谢强如愿找到了一家单位,签了就业“三方协议书”,同寝室其他几位室友的“就业问题”就成了他毕业之前最大的事儿。不仅为室友,也为他自己。作为学生预备党员,谢强被学院分配了一个硬性任务,就是督促、帮助同寝室的其他人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书”。谢强和他的同学们早就被告知,如果在论文答辩之前还没有交上就业协议,就不允许参加第一轮论文答辩。(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就业率注水、造假其实早已经不是新闻,十年前笔者上大学那会就有,而且现在每年都能看见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逼迫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造假的新闻,迫使大学毕业生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以提高高校就业率,从而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保证专业招生、设置以及教育经费划拨不受就业率影响。而处于弱势的大学毕业生为了顺利毕业,不得不向学校出台的种种违法、不合理土政策低头,采取虚假就业手段,满足学校要求。
毋庸多言,高校就业率造假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极其严重,尤其是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大学毕业生个人的生活和前途,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大量大学毕业生被就业,被迫以造假的方式实现“就业”,在内心深处很容易对学校产生不满心理和负面看法,只要这种不满心理和负面看法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宣泄,可能会将这种不满心理和负面看法带进工作和社会之中,加上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的刺激,将会激化大学毕业生的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报复社会的举动,制造社会惨剧,后果不堪设想。更不用说大量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面临生活困境,可能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另一方面,大量没有就业的大学生被就业,让高校就业率注水,会让决策层误判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从而直接影响政府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决策。
实际上从目前来看,高校已经出现了就业率注水、造假的苗头,除了这所江西高校以及之前媒体报道的一所西安高校逼迫大学生就业造假之外,广东某职业院校在回答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上也是前后不一,对内口径是30%,对外宣传是87%。因此,在“史上最难就业季”,尤其要防范高校就业率注水、造假,避免“最难就业季”沦为就业率造假季。如何保证高校就业率不注水、不造假,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约束高校就业率造假的冲动。一方面,在政策操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鼓励真实的高校就业率,不要片面的简单的将高校就业率与专业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和教育经费拨款规模挂钩。不要因为一年就业率低,就大幅度减少招生规模或者停止专业招生,也不要因为一年就业率高,就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和在其他院校增设这样的所谓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就业率注水、造假的必须严惩,采取“一票否决”。主要高校出台了将学生就业状况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以及论文答辩等无关环节挂钩政策的,既惩处高校以及院校领导,也要求立即纠正错误。而对于高校就业率直接注水、造假的,追究高校以及院系领导的责任,同时对就业率存在造假、注水的专业一律给予停止招生的处罚。当然,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政策刺激大学生就业,让广大大学生顺利就业,只有大学生真的就业了,就业率造假的现象也就随之降低乃至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