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做关于街头表演的试点和立法准备,探索化解街头艺人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在上海展开,涉及广场文化、地铁文化、剧场文化、商圈文化、街头文化、影像文化等。(5月23日《东方早报》)
我们的城市不仅应该有高楼大厦等辉煌建筑,更应该有温情脉脉、善解人意的管理文化,对各色人群充分包容,让所有的“城市人”都能参与到城市管理和公共生活中,有了公共信任和公共接纳,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才会更加充实。
所以,上海放开街头表演,不仅是一种开阔的艺术视野,更是对街头艺人——在很多人眼里的底层生存者的充分接纳和包容。城市也是他们的空间,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在城市自由发展。城市胸怀宽广了,城市精神才会博大精深。
诸多世界宜居城市更愿意敞开胸怀,接纳各种人才,让城市生活更有人情味。比如先后十次被选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澳大利亚墨尔本。在墨尔本被使用的语言超过180种,这里有来自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人群如此众多,语言如此复杂,就好像将色彩不同的橡皮泥糅合成艺术品一样,管理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相互包容的社会文化,没有取长补短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思维,不可能达成这种多元和谐。
还应该认识到街头艺术的文化价值所在。街头艺术不乏高水平,这种草根艺术,能给已经形成“审美疲劳”的都市人带来与众不同的艺术新感觉。在纽约、台北、悉尼等国际化大都市,街头艺人已成为一道城市风景。英国伦敦有600多位持证的街头表演者,他们中有IT精英、公务人员甚至有医生。他们传递文化,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