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世博到南博大城崛起的城市化轨迹
时间:2013-05-24 12:44:30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杜弘禹 
    1999年,为期184天,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召开,盛会之外,它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改写昆明的发展进程。

  “昆明在一夜间变身大都市,气派非凡。”成了多数老昆明人至今仍深刻的共同感受和美好回忆,’99世界园艺博览会留下的烙印和痕迹,也仍定义和影响着这座边疆城市。

  近几年,一方面,像所有特大城市一样,昆明的“城市病”日益突显,交通拥堵尤其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受制于内在爆发力不足、城市体量小和单中心的城市特质,昆明苦无解围之计。

  2012年初,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报告提出,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全面推进现代新昆明和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和提升“春城”品牌,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最具魅力,最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感的宜居宜人新都市。

  在这关键节点,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和“第13届亚洲艺术节”的落户,让昆明一下子看到了城市发展的“第二春”。

  一座城市的成人礼

  5月,雨季正式来临前昆明燥热异常。道路综合整治提升带来的不通畅,让上午9点左右的昆明车流围城,乘客、司机,仿佛和这个城市共同陷入了焦躁。

  去年底开始,昆明启动20余条重要城市道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旨在迎接分别于今年年中和年底召开的南博会、亚洲艺术节,另一方面,则想借机梳理城市交通,解堵昆明,眼下正是所谓的阵痛期。

  出租车的收音机,一个温柔的女声播放着南博会和道路综合整治阶段性成绩的消息,司机老陈扭大音量,但听完之后幽幽叹了口气:“要是南博会能起到1999年世博会的作用,这个痛苦,我就忍了。”

  老陈在这个城市开了近20年出租车,在他看来,1999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注定在昆明的历史上抹不去,“一个展会改变了一座城市”。

  他到现在还能回忆,1996年,“世博会”开始在昆明流行起来,尽管当时网络几乎没有、电视也不怎么发达,但这个外来词汇,短时间内充斥了昆明的大街小巷,成为市民谈资,“尽管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才知道‘世博会’搞什么”。

  之后,昆明便进入“三年造城”时期,这个并不发达的省份,一口气斥资183.6亿元改造昆明,以迎接这个A1类的世界专业博览会,这个当时普遍认为昆明难以“承受”的大型展会。

  一组数据显示:昆明在此期间,新建、扩建城区道路69条,新建23座立交桥;新建年运输旅客逾千万人次的航站楼;建成了5个四星级宾馆,星级宾馆达到138家,其中引进了如威斯汀、希尔顿、万豪、上海锦江、喜来登等一批国际和国内酒店管理集团进行管理;组织实施了40个大工程建设……

  “感觉昆明就在一夜之间变成大都市,城市干净美观、道路宽敞整洁,公交车很豪华,而且还是无人售票。”市民林先生说,2000年左右,只要到别的城市去,立刻就能感觉到昆明的好,“一看到别的地方公交车还有售票员,怎么看怎么觉得土不拉叽。”

  一些在外时间较长的市民,甚至在世博会前后收到在昆亲友的电话:“赶紧回昆明来看看,保证你认不出来。”有人说,’99世博会是昆明城市的“成人礼”,随着铺路架桥、机场增容、改善人居、城市美化,昆明成功搭上了跨世纪的“头班车”。

  三年造城 城市建设提速十年

  用“三年造城”参与者、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陈兴华的话讲,世博会效应,让昆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前了十年。“它促进了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其中的交通管线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了今天的城市形态基础”。

  “仅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在这3年间,昆明实施并完成了‘12345’工程。”陈兴华掰着手指说,神秘而充满自豪,他进而解释道:

  “1”为1条宽线,即将巫家坝机场、春城路、环城南路、日新路连成一线,把机场的客流分流到城市的东部和中部,“80米的春城路,现在还是宽敞”。

  “2”为二环,实现了全长26.8公里的二环工程初步建成并变成城市快速路,无红灯,为2008、2009年快速完善并形成现在的二环快速干线奠定基础。

  “3”、“4”指人民路,东风路、金碧路3条东西向主干道和白塔路、北京路、青年路、西昌路4条南北向主干道的拓宽、改善和提升,这些路到现在仍旧是昆明的主要城市干道。“5”指的是建成黄土坡交叉口,明波交叉口、南坝交叉口等5个城市出入口。

  “今天昆明人还是走在当年的这些路上,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陈兴华说,除“三年造城”外,真正影响今天昆明城市格局的,还有批复于1999年的昆明市总体规划,而这项规划,同样与世博会密不可分。

  陈兴华介绍,通过“三年造城”,昆明的公交出行分摊率一口气从5%提升到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原来的不足2%提升到8%;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5%提升到8%。

  国内第一条公交专用道在昆明

  无论谈及’99世博会、昆明近代城市建设,甚至是即将召开的南博会,“公交专用道”都成为绕不过的一个点。“公交车专用道”是昆明和昆明人对于城市发展认识最具体化的表现。

  ’99世博会开幕前夕,昆明第一条公交专用道,也是全国第一条公交专用道北京路路中式公交专用道,于1999年4月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该公交专用道全长约5公里,起于昆明火车站,止于昆明火车北站,进而延伸到世博会会馆。

  专用道使公交车时速由原来的每小时9.6公里提高到15.2公里,昆明人出行更加便捷了。昆明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公司党总支书记徐建章至今记得诸多与之有关的趣事,包括“公交车赛过私家车”。

  公交车专用道建成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政府官员和新闻媒体,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1999年,央视记者前来昆明采访公交专用道,为实验其效用,记者兵分两路前往世博园。其中,一路乘坐公交车,另一路自驾私家车,结果乘坐公交车的比自己开车的还快,记者目瞪口呆。

  “他们回去后新闻一播,来看的人更多了。” 徐建章说,公交车专用道建设期间,非议并不少,很多人认为多此一举,直至专用道效果显现才让人信服。1999年,北京路公交车专用道承担着20万人的公交通行任务。

  那么,全国第一条公交专用道为何会选择昆明呢?陈兴华认为,既有客观的现实因素,也有机缘的巧合。

  上世纪90年代,昆明人出行依赖公交和自行车,私家车不多。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自行车又无法满足远距离出行,市民对公交出行依赖度逐步增加,迫切需要更加便捷的公交出行系统。

  作为公交优先的具体体现,昆明公交专用道迅速蔓延,按目前的城市发展规划,至2017年,总里程由现在的125公里增加到200公里以上。

  此类“洋为中用,他为我用”的做法,还包括对盘龙江城区段的改造。“当时我们专门与昆明市领导到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以及国内的成都等地考察。”陈兴华说。

  公交绿色座位成为全国范本

  很大程度上,世博会之所以能举办得这么成功,离不开昆明人的参与支持。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昆明是“全民世博”,且无论是“三年造城”还是在世博会期间的184天里。

  杨琼娥,一名老公交司机。1999年世博会期间,为满足游客的观光和交通需求,当时的昆明公交总公司开通了一条直达世博会场馆的专线公交临1路车,杨琼娥就是这条线路的一名女司机。

  回忆起开“旅游专线”的日子,杨琼娥说累、好玩、自豪,感慨颇多。

  “当时没有报站器,都是人工报站,南博会期间,除了报站和报提示语,每停靠一个站,还得播报转乘信息和景点介绍,都是靠背下来的。”她说,虽然工作繁重,但游客的夸奖、城市令人吃惊的变化,让她重新认识了一遍自己的家乡,“从来不知道昆明这么美,有很强的自豪感”。

  徐建章记得,为了呼应世博会,尤其是其人与自然的主题,他和同事费尽心机,最终选择在“绿色”下功夫,没曾想,“发明”了绿色公交座椅。

  “当时的公车外观以白色和绿色为主,我们就想着车里面也要增加点绿色,就在驾驶台摆一个盆栽,但觉得还不够,就拎了桶油漆,把几个座位涂成绿色,标明是老弱孕残专座,又绿色又文明。” 徐建章说,没想到效果很好,也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同和推广,“外地公交公司来昆明交流,把绿色座椅称为昆明的土特产,都给学了去”。

  昆明举全城之力,托起了一个盛会,而这个盛会,除加速提升了城市硬件,还提升了昆明人的文明素质水平。

  “那段时间,我不只是被逼着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还承担着‘逼迫’市民提升素质的责任。”杨琼娥指的是昆明公共汽车无人售票化的过程。

  很长一段时间,昆明人乘坐公交都是车一靠站,前后门一起上,而无人售票要求必须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一开始经常出现要苦口婆心将乘客从后门劝下去,让他从前面再上一遍的情况,慢慢市民才形成这一文明习惯”。

  “现在,认识千差万别,抱怨也多,人心浮躁,也意识不到展会的效用。”他说,此外,1999年,昆明汽车保有量仅仅40万辆左右,现在是170万辆,“所以尽管现在修路的规模比1999年小得多,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却大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抱怨和不理解”。

  钟摆式的昆明急需突破

  一个城市的发展动力或因素,大致可简单归结为内涵和外延,即内因和外因。由于地处边疆,经济体量较小,城市规模效应难以发挥,昆明的城市发展对外延动力依赖程度较大。

  昆明的发展轨迹可以佐证这种说法,从抗日战争到上世纪90年代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民族运动会、’99世博会,外延几乎就是这个城市发展主要主导力量。

  回顾1999年世博会,巨大的拉动力捆绑着城市建设完成一次令人惊叹的跳跃,然而,这毕竟已是十几年前的事情。这十几年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病逐步暴露出来。

  ’99世博会期间强调主城效应,带来了“过度集中”问题。首先,人口过度集中于主城,2000年,主城人口已达160万左右。其中,面积才50平方公里二环内约有100万,面积仅14平方公里的一环内集中60万人左右。

  其次,就业岗位和机动车集中在一环内。此外,由于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商业设施大都集中在一环内,以住宅带动兴起的副城基本没有,导致昆明出现潮汐式交通,也称钟摆式交通。

  “早上9点,昆明人往市中心赶,晚上5点再往外围赶,像个钟摆一样。”陈兴华说,钟摆式交通对昆明道路交通形成巨大压力,昆明堵车并非完全是道路不好或者车辆太多,而是城市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城市病就是对发展形态、功能布局优化调整的呼唤,而具有借助外延因素传统,以及“大型展会改变城市”理念被不断证明奏效的情况下,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和“第13届亚洲艺术节”很自然地被当成昆明城市发展的“第二春”,昆明希望通过对这一理念的践行,完成’99世博会之后的又一次城市飞跃。

  “在我们国家,展会改变城市是公认的,上海、沈阳、南宁、广州,国际上也是潮流,欧洲城市就普遍。”陈兴华说,尽管南博会无法取得世博会那样巨大的成功,但对于继续优化城市形态的昆明来说,还是有一定帮助,“昆明珍惜每一个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机会”。

  全国大城市掀起

  新一轮道路改造

  专家称:这是最直观城市竞争力提升举措

  昆明日报记者 王帆 实习记者 乔莹

  “中国的城市怎么了,到哪都是堵车、围挡、修路?!”近期频繁出差南京、天津、长春、太原等城市的“空中飞人”刘先生回昆明后不由得感叹。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在面对工业化时代、后工业时代及信息时代‘三重叠加’的巨大影响,这也决定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将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特色之路。”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光远教授解读说。事实上,道路拥堵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的多中心发展趋势,以及用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让国内许多中心城市早在几年前,陆续展开了新一轮的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改造这似乎是一级地方政府最直观可见的城市竞争力提升举措。

  不约而同的发展路径之选

  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研究报告显示,在交通运输方面,到2025年,中国将有多达170座城市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要求,为目前欧洲该类城市数量的两倍以上。此外,中国还将铺设50亿平方米的公路和2.8万公里长的地铁,专家预计这将掀起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轨道交通建设热潮。

  “十二五”期间,全国多数城市为构建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系统化的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山西省太原市2013年投资43亿元用于改造市区内6条道路和3个立交通道,建设内容涵盖道路、排水、电力等多项设施建设;南京将于今年全面完成市内7线、17条道路、206条街巷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部分路段通过对路口进行改造,达到提升全线的车速;天津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双城主次道路规划网,预计5年内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000万平方米,2013年安排建设改造城市道路165条。

  除了上述城市,为形成快速路网系统,改善交通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包括昆明在内的更多城市也在不遗余力进行着道路系统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城市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更高的福利,城市建设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城市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无疑为地方政府选择的发展路径作出了注解: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升级换代的措施,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对城市竞争优势的打造,从而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当斯定律认为:道路越多越宽直,进入这一区域道路的车辆就越多,结果反而堵车,从而出现这样的循环:出现交通拥挤—新扩建道路—私人交通增加—公交需求下降—私人交通进一步增加—交通再次拥挤……

  然而,客观条件决定了道路供给不可能无限增加,加之我国传统城市所具有的高密度、紧凑布局的用地形态,再大量新建城市干道并不切合实际,于是,“盘活存量”成为第一选择。

  徐光远认为,“单中心”城市布局形态向外“摊大饼”式的发展,已经不适应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多元多中心的城市需要通畅的交通,而“城市病”的形成使得多中心城市布局形成速度减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工业迅速发展,人流和物流过于集中,导致城市其他配套项目如环境保护、交通系统,及居住环境建设等普遍出现滞后现象。解决“城市病”的方法,就是加快和优化城市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得城市高速、高效稳步发展。

  洛杉矶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大“城市病”后,拟定了新的规划方案,提出建设56个中心的设想,其中37个在城区,包括社区中心、次级中心和主要中心。东京的规划也将改变其各种职能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的现状,分散城市中心职能,形成多中心的布局。

  由此可见,道路改造是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向多元多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通用措施。

  将产业规划放在第一位

  在全国多数城市轰轰烈烈地进行道路改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如建设工程同时施工,大量路段禁止车辆行驶、复行改单行,城市交通出现拥堵;所修路段附近商户生意经营惨淡,赔偿款项得不到合理解决;道路改造条理性不强,规划内容不明确;环境卫生质量下降,多“补丁”施工路面使行人车辆出行存在安全健康隐患等。


  我国城市交通用地尚且不到总用地10%,而交通作为城市的一个子系统,实现着城市人流、物流的有效移动和运转功能,是城市繁荣和发展的象征。

  徐光远建议,除了在道路改造中要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市民出行方便之外,城市规划中应将产业规划列为第一位。产业结构的功能决定城市建设的功能,其变化的过程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城市发展格局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对昆明而言,为坚固作为东南亚城市“桥头堡”的中心地位,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初期,使产业结构与周围大中小城市有所分工,形成独特的产业模式,才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