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塘下村种田人越来越少。“全村一共430多户,2003年村里还有一半农民在种田,现在只有120户种了,还多是村干部、小组长和老人,40岁以下的人种粮积极性几乎为零。”村支书刘学泽说。长久以来,我们都难以想像一个农业大国正在面临“农民荒”的危机。(5月20日《光明日报》)
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都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现在却出现“农民荒”,不知是好是坏、是喜是忧。或许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笔者对“三农”问题比较关注,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外出打工增多、农田无人耕种等现象深感忧虑。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笔者以亲身体会写了一篇《根治农村农田抛荒现象刻不容缓》的建议,在红网举办的“我向两会建言献策”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然而这些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改变,现在反而面临着“农民荒”的危机,“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更让笔者深深担忧。
新农村建设为什么那样难?农民为什么宁愿抛家弃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种田?原因可以找出很多,但笔者觉得主要还在于种田只能填饱肚子、不能发家致富。据了解,这几年粮食连年丰收,但常常是“增产不增收”,虽然“多收了三五斗”,粮价涨幅远不及种地成本涨得快。刘学泽说,现在和以前比,每亩地用肥增了70元,用种增了40元,加上机耕等各种费用,每亩投入从原来的220元涨到现在的400元左右。虽然种地成本翻番,但粮食产量增加不多,每亩五六百元的收入只抵上打工三四天挣的钱,真是“辛辛苦苦忙一年,不抵一月打工钱”。面对这样的现状,尽管难以割舍故土情怀,尤其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原本他们就不会做农活,加上多数人又无“爹”可“拼”,于是出去打工,成为了无奈的首选。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守着三分薄地,绝对赚不了钱、发不了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农民荒”的现象,可以看出,农民减少了,城镇发展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应该肯定。但是对我国来说,地域如此辽阔,发展却不平衡,“三农”问题才是基础和基石。农村稳,则全国稳;农业兴,则发展快;农民富,则多数富。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绝不能轻视了农业这个传统产业。
俗话说:“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农民荒”的出现,也不由得让人心慌。实现连续增产后,我国粮食还有增产后劲吗?增产的空间又在哪里?在城镇化发展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空心化”的农村该何去何处?如果年轻人都只想当工人和市民,那么留守老人、孩子谁来关心照顾?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足,那么新农村靠谁来建设?因此,“农村空心化”、“土地城镇化”的现实让未来粮食增产面临挑战,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只是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需要深入研究的还有很多方面。
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美丽中国基础也在农村。曾经,有关部门和领导把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一项经验和政绩来推介及炫耀。如今,当农民纷纷外出“淘金”,在“种了他人自留地、荒了自家责任田”,导致农村出现了“农民荒”危机的现实面前,又该让谁脸红和心慌呢?这不能不引起重视,并亟需想方设法来尽快解决。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希望,实现“中国梦”才不只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