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当前“农民荒”和农村“空心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1-08-01 23:54:31  来源:财政部  作者:李旭鸿 

——“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山西省永和县赵家沟村归来有感 

   2011年6月12日-18日,笔者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临汾市永和县的坡头乡的赵家沟村驻村5天,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分别入户或到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累积交流农户20余户,与30余位县、乡、村的基层干部,以及10余位乡小学教师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在驻村生活和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充分感受到了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村近年来收入增长对“幸福感”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强烈感受到在当前农业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一、山西永和县和赵家沟村发展现状

    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全县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06个自然村。永和属十年九旱,属雨养农业县。全县土地可利用面积169.5万亩,人均占有26.25亩,现有耕地面积34.7万亩,人均5.37亩;基本农田11.8万亩,人均1.87亩,林地面积66.4万亩,其中乔木林31.39万亩,经济林35万亩。林木绿化率36.5%,森林覆盖率17.3%。目前红枣、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已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2010年底,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35.5万亩,产量达到1700万公斤,经济林产值达到6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具有丰富的煤炭、煤层气等地下资源。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亿元,资产投资完成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31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616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63%和31%。

    赵家沟村是坡头乡呼家庄行政村中的一个自然村。呼家庄共有农户146户,人口523人,耕地总面积7000多亩,其中包括退耕地1800亩。5200亩的种植土地上,沟坝地1600亩,其余是坡地。赵家沟村,现有村民65户,234口人,除去外出务工人员和读书人员外,在村常住约130人,其中低保户9户、五保户1户,耕地面积2500多亩,其中平地600亩,主导作物是玉米、核桃,核桃有1300多亩,3万多株,已发展养猪户8户。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即使山西永和县赵家沟这样偏僻较穷的山村,国家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退耕还林、新农合医保、养老、危房改造等政策也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老乡们的生活虽然还比较困难,但是比前几年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村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不低。

二、“农民荒”和“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

    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赵家沟户籍人口数234口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就是老年人和儿童。经我们与河北、湖南、内蒙等其他省的“百村调研”的同志们交流,其所在的农村也都基本是这种状况。农村人口外流在给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农民荒”和“撂荒”问题前景不容乐观。

    近几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民工荒”的问题时而引起普遍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就在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何谓“农民荒”,相对应制造业的“民工荒”来说,就是从事种植粮食等农业的合格劳动者(农民)的大幅减少。“撂荒”就是有耕地没有种,成为荒地,这是农业中的“开工不足”。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事关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大局。据报道,在全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地区的农村,土地撂荒的面积并没有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而减少。相反,随着农业高成本、贫富差距拉大的种种现实,部分农民认为“种地不如打工”,使土地撂荒的面积有增无减。[1]

    在我们调研的赵家沟村目前的2500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一是目前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现在每人平均要经营20-30亩耕地,劳动力严重“超负荷运转”。二是种田辛苦而收入少。该村农民基本上早上5点起来下地,晚上8点回来,带着干粮和水,栉风沐雨,锄禾日当午,有的田地在5公里以外,有时候就要在地里过夜;据农户介绍,一年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率很低。三是目前农村已经出现种粮的农民不足,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据调查了解,青壮劳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青年一代农民 “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最高理想”,即使他们在外务工遭遇困境返村,由于务农经验严重缺乏,也成不了合格的农民。四是在这些地区土地流转在制度上和实践上都还不成熟,加上种地的低利润率,社会资本进入正常闲置土地进行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尽快解决,若干年之后,“农民荒”将不可收拾,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会愈演愈烈,加上粮食生产的时令性,一次发生,影响一季,持续发生,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农村义务教育面临“人去楼空”的严峻形势。

    我们调研所在的坡头乡在上世纪年代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800位,2007年减少为200位左右,2009年开始减少为90位左右。现在全乡已经没有初中学校,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学,有教职工24位,现在中心小学只有68名学生,其他行政村还有四所小学,共有21名学生,平均每个小学5名学生。中小小学的1-6年级分别只有13位、9位、10位、11位、14位、11位小学生,3700平米的校园面积,正在新建的校舍总投入130万元,如果学生继续减少,国家对学校的教学、住宿等基础设施、教职工的经费财政投入将面临巨大的浪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将受到极大影响。原来乡里建设的行政村小学,有的已经只有几个学生,有的校园已经撤销而“人去楼空”,改作“养猪”、民房等其他用途。据调查了解,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儿童的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一户家庭只生1-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

    此外,在我们的调研中,农村学校民办教师的“同工不同酬”问题比较突出,永和县中小学共有30名民工教师,占,其中坡头乡小学有一名,据校长介绍,民办教师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上都很出色,但是工资待遇仅为“公办”教师的1/4左右,“公办”教师每月工资为2000-2600元,民办教师每月仅为670元左右;民办教师的处境让人心酸,每次年底公办教师发奖金的时候,校长都让民办教师不来上班,怕民办教师因为没有奖金而感觉不公平和难过。

(三)乡村政权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严重挑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在乡村的贯彻落实,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维护乡村生产生活秩序,都需要乡村基层干部具体实施。在永和县这样的农业县,伴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严重挑战,我们所在的赵家沟村平时看不到青壮年村民,基本上年轻的夫妇都外出务工,留村的主要就是老人和儿童,村里的主要青壮劳力和主要干部就是村支书一人,村委会每年包括工作补贴在内的工作经费只有3万多元,他要服务包括赵家沟村在内的呼家庄行政村共146户、523口人,事无巨细,疲于应付。乡党委书记、乡长应同样面临这样的工作状况,在我们驻村的一周内,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除与我们交流外,每天从在到晚都是处于上下奔波在全乡各处田间村头。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广大乡村干部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创业为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优秀干部的先进典型。但是,在乡村政权组织和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法制观念、科学素质、工作方法、党性修养还存在“短板”的情况下,更为严重和紧迫的问题是乡村干部队伍“人员短缺”、“后继无人”。

(四)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处于被消失的前夜。

    目前,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过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赵家沟村的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据报道,在广州清远连州市文化广场旁,乘45分钟的公共汽车,再徒步40分钟的山路,穿过连绵山坳,便到了河背村。这是一个普通的粤北小山村。现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也未能给它带来一丝生机——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以“消灭”农村、消灭农耕文化作为代价,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不复存在,“水泥森林”和“鸽笼生活”覆盖神州大地,那么我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代价就太大了。

三、“农民荒”和“农村空心化”的原因解析

    经研究发现,“农民荒”和“农村空心化”现象正在我国内地部分农村上演并日显严重,这不仅将对“三农问题”的终结产生深刻影响,亦将给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等带来诸多变数,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共同原因是当前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向城市的单向输出,即在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相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相对较差,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消费者(孩子上学、就医等)持续、单向的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临近城市以外的农村较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

    进一步思考发现,农村劳动力和资本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并非是资源有效配置、要素重新分配的新形式,而是城市又一次对农村的“汲取”,只是“汲取”的不是“资源”,而主要是劳动力。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市凭借着对农村的相对优势吸引着农村人口不断地流向城市,这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却也给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外流”。我们到农村调查不难发现,全国各地乡村所聚集和留守的全是妇女、老人、小孩,青壮年劳动力在内地众多农村已近乎绝迹。

    虽然农村农业向城市和工业的劳动力、资本流动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是,纵观世界工业化国家,乡村“空心化”却不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目前这些现象有的地方刚刚出现苗头,有的地方已经比较严重,需要尽快研究应对,以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种单向度的城市化战略如若不改变,不只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实现,而且中国农业发展的后劲将彻底丧失,最终只能是农村、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愈演愈烈。

四、有关政策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民荒”和“撂荒”问题。

    “农民荒”、“撂荒”,正困惑着打工者众多的农村地区。解决“农民荒”、“撂荒”问题刻不容缓。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中央要求,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坚守到2020年。必须节约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保住18亿亩耕地,最重要和实际的是要“保住耕种18亿亩地”,“有地必种”比“有地可种”更为重要。如果有地无人种,或者耕种程度不足,将是农业生产领域的“开工不足”,必然导致全国范围的粮食减产、粮价上涨和引发通货膨胀,并可能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国际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作为13亿人口大国,我国确保粮食安全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必须依靠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应达到95%左右。[3]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的问题,必须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这个支点,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调节“撂荒”行为。

    建议一,完善和调整城市化战略和模式,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真正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落实和体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的要求。

    建议二,价格和补贴,重点是价格。目前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依然偏低,这直接导致种粮相比其他行业的利润率低,需要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粮食价格提高了,农民才能根本上有种粮的积极性。调研中也发现,种粮农民近年来最大的收入增长是得益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建议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种粮的财政补贴,由于政策执行成本、存在的“骗补”现象、对市场价格的扭曲效应等问题,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建议三,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一是继续完善鼓励农业生产的种粮补贴政策。自2004年我国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以计税耕地面积发放补贴资金的方式一直面临质疑,时有村民在网络论坛反映补贴没有和实际耕种挂钩,媒体报道也是有报道“骗补现象”,这是补贴政策执行难留下的政策漏洞空间。二是建议财政补贴的侧重点从“补耕地”改为“补餐桌”。在将针对种粮补贴政策作为鼓励农业生产辅助手段的同时,侧重研究对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予以财政补贴。把补贴给农产品的终端消费者,由于城市中的政策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较好,政策的漏洞小,同时这种补贴对粮食价格市场信息的扭曲效应小,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种植行为决策,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建议四,研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制度。农村撂荒土地流转的方式有转包、转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推广一些地方建立的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土地流转做法,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作用,使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可以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或由村委会收集农民土地流转意向信息、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民承包地“反租”过来,平整后将连片土地公开招租给经营户或社会企业,从事集约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经验权流转收益,又可以外出务工或者就地务工。

    建议五,研究国有资本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领域。在当前粮食价格还不能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农户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国有资本弥补“市场失灵”,建议成立省级国有粮食种植企业,按照县域组织粮食生产,确保在“有地可种”前提下的“有地必种”。同时,在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事关全局。“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李昌平均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要稳定联产承包制,要学习日韩的成功经验,要避免重蹈农民失地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的“菲律宾模式”[4]。

    建议六,发展现代农业,应对“农民荒”。农业人口日渐减少、传统农业文明日渐衰落是社会发展趋势。现代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的最终出路,也是农业人口日渐减少、传统农业文明日渐衰落的需要。由于传统农业在资源配置上已经达到了极限,改造传统农业最好的办法是引进现代技术。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同志在谈“四个现代化”思想时就提到了农业现代化问题。现在,虽然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离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当前,需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鼓励规模化农业生产、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完善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交通和气象等设施、完善农村物流条件,稳定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应对农业人口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

    由于农村适龄儿童的大幅减少,并且趋势更为明显,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需要随着“服务对象”的转移而转移,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县城、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学校规模,平等的对城市户籍和流动适龄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设的前瞻性,摸清情况,提早应对,对于一些尚未投入农村校舍建设的县域要集中力量办好县乡中心校,暂缓建设新的村小学,加大中小学生的住宿补贴和伙食补贴政策力度。

(三)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需要新思路。

    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权组织建设是受干部队伍影响的。乡村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一是要继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科技文化素质、转变思维方式、改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加强党性修养;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对于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组织要加大补贴,以吸引合格人才从事乡村干部工作;三是要把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放在解决农村“空心化”、城市反哺农村的大框架下考虑进行。

(四)适当集中:拯救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

    对于山西永和县这样的农业大县,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农村的凋敝是短期内难以避免的,建议在集中建设县城的基础上,加大对地理位置分散的农村整合力度、推进坡地梯田退耕还林、完善农田流转和转租服务,将人口大幅减少的农村适当集中,规模化的提高基础公共服务水平、保留和恢复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建筑群落格局的改变必然改变生活形态,生活形态的改变必然改变文化习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消灭农村”。在这个进程中,要避免“消灭农村”、单纯以城镇化替代农村、以单元楼替代村庄。

五、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农村发展、农业稳定、农民幸福,则国运盛、民心稳、社会和谐。当前,新时期“三农”问题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对其存在的问题依然要保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农民向产业劳动者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水平和促进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因单向度的城市化政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外流,加上资本等外流,而使农村“空心化”,农村生产日渐萎靡、农村社会逐渐凋敝,“农民荒”应然而生。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业大国出现了“农民荒”和“农村空心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国情变化。

    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重视城市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改变城市化化中的单向流动、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撂荒”等现象的进一步蔓延与恶化,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参见:《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http://news.cntv.cn/20110314/105417.shtml,访问时间2011年6月29日。

[2]参见傅尹:《从“农民荒”到“土地荒”有多远》,载于《南方都市报》,2010年2月19日。

[3]万宝瑞:《当前农业发展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载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

[4]189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接管菲律宾后,西方农业跨国公司和本国资本家一直控制着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保险、土地交易,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农民只能租佃土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或做农业工人。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大量失业农民涌进城市。在城市就业岗位增长下降,进城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失业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军人走上政治舞台,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反过来失业更加严重,以致恶性循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菲律宾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民生活日趋艰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