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读懂大学生择业被骗的逻辑
时间:2013-05-21 23:18:37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雷钟哲 

    “花20万元能进银行、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近期在山西太原,警方抓获了一个诈骗团伙的主要人员。该团伙以为大学生找工作为名实行诈骗,并以一系列笔试、面试、实习等设计巧妙的连环骗局,让500名大学生纷纷掏钱,4年来骗得金额9000万元。(5月20日《新京报》)

 这个团伙之所以能把诈骗做得顺风顺水,首先是利用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学生、家长急于就业的心理,再加之迷信托关系、走后门。于是,人家便拿极具诱惑的工作岗位作诱饵,让他们一一上钩;其次,所有笔试面试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弄得特别逼真,让人感觉非常正规,即便有点疑心也会销饵殆尽;再次,在这条诈骗链条中,大都是关系托关系、熟人找熟人,而这些关系人中又不乏政府公职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让人们容易相信。——几个原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就使诈骗屡屡得手。

 客观地说,这些年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农民工、下岗工人、复转军人和一拨拨应届毕业的学生,分食着有限的工作岗位,严峻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今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而大学生毕业洪流却上涨到空前的标高,创下了699万的记录。也就是说,一个比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要在一个就业与劳动力市场供需错位的年份寻找到各自栖身的岗位,说是雪上加霜,一点都不夸张。如果再把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存在失衡这些因素通盘考量,说2013年是“最难就业年”,应该也不是臆想的判断。

 这就意味着,今年同样存在家长、学生被骗的就业趋紧的外因。此外,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银行、国企等稳定和收入丰厚的单位,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理解的心理。谁让这些单位较之其他,有着更为强大的引力和更为突出的优势。这种引力和优势,让家长甘冒损失数十万元的风险,有的竟将终生积蓄打了水漂。至于托关系、走后门,这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当今社会司空见惯、群体默认的现实。由是看来,我们在提醒家长擦亮眼睛谨防上当的同时,应该着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全社会关注就业难题,尽力创造更多岗位,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对接纳大学生好的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二是改变分配制度,让行业之间差距缩小,彻底改变“国考”的过热状态。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再具有特殊的优势,当银行、国企不再具有超乎寻常的引力,骗子凭什么如鱼得水呀?三是帮助家长、学生端正心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妨先就业后择业,先找一个维持生存的饭碗,再选择适于发展的工作。在招聘越来越透明的今天,更不要心存侥幸迷信关系,给骗子带来可乘之机。做好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就算读懂了诈骗背后的潜词,看清了隐藏其中的逻辑。这么巨大的一笔“学费”,也算是没有白交。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