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柳中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3-05-19 16:08:03  来源:城市化委员会  作者:蔡义鸿 

ee555468b6a94e050de2942edc87295a.jpg

    城市化网讯 (蔡义鸿 报道)在第二十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上,长沙县人大代表、湖南浔龙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果园镇双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枊中辉详细介绍了长沙浔龙河新型城镇化实践案例。现实录如下:

    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地处长沙县中部,有13个村民小组、502户、1600余人,土地总面积11584.5亩。其中耕地1177.31亩、林地6645.44亩、宅基地573亩。辖区内山地多、耕地少,为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地貌。受交通不便、工业基础不强等因素影响,双河村发展步伐缓慢。直到2009年,双河村头上仍戴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不少村民只能依靠外出务工解决温饱问题,“空心化”特点突出。近年来,长沙县启动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建设,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双河村抢抓机遇,在返乡青年企业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柳中辉带领下启动了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浔龙河生态小镇覆盖原双河村整个村域及邻近安沙镇黄桥村部分用地,规划区用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该项目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切入点,按照“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市场运作、基层组织保障、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市民化,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截至2012年底,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8亿元,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亿元。目前,项目建设一期进展顺利,已将集中流转的3600多亩农业用地实行规模化种植,建成1100亩优质稻、620亩绿色蔬菜、600亩苗木基地;小城镇建设已完成生态小镇的规划设计和征地拆迁;乡村休闲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预计到2015年,这一昔日省级贫困村将蜕变成一个百姓富裕、生态优美、产业发展、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的美丽乡镇。其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定位,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设计。 一是精心设计。项目启动之初,果园镇党委、政府就邀请深圳华纳设计院、深圳水务规划设计院等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对浔龙河小镇总规、详规进行了科学设计。在充分吸收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将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定位为“现代农业型+旅游服务型+家庭农场型”小城镇。二是突出特点。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重点围绕“五个突出”进行了设计:突出以人为本,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创建和谐人居环境;突出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容量,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突出产业优先,立足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种植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文化旅游和家庭农场三大产业板块,实现以优势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突出集约高效,盘活土地资源,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突出城乡一体,推动城市资本向农村聚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就地城镇化。三是明确方向。项目规划总投资51亿元,分两个阶段实施(近期为2012—2014年、远期为2015—2030年)。规划以实现宜居宜业为目标,围绕城镇化过程中村民变市民如何实现“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谋篇布局,通过推行“资本集中下乡、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环境集中整治、公共服务集中推进”,到规划期末,将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成为能承载3万人左右,城乡一体、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社会和谐、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小城镇。

    二、政府引导推动、企业自主决策、群众自发参与,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一是县、镇、村、企四级联动,分工明确。长沙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根据建设需要随时召开协调会或现场办公会。果园镇党委成立了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由果园镇党委书记担任主任,镇长任常务副主任,负责指导、协调和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下有果园镇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指挥部、村委会和企业三家主体单位,分工明确。指挥部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委会主要发挥协调、组织的作用,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并通过将管理职能细分重组,建立村经济管理中心、村务服务中心和文化管理中心,形成了更加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企业即浔龙河公司则遵循市场机制,负责经营性产业领域的运作与发展。二是尊重民意,民主决策。建立了民主、公开、透明的四级决策机制,推行重大事项全村村民集体民主决策。其中,就城乡一体化试点村建设、集中居住区选址和土地合作社成立分别进行了全村村民全员投票,支持率达97.2%、98%、100%。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通过成立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凝聚民心、畅通民意,使村民由“自由人”变为“组织人”。先后成立了文化艺术团、老年协会、书画协会、团支部、青年联合会等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四是整合多方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项目先后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省“两型”示范创建项目、省“三个一”工程、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长沙市重点工程等,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长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土地收益返还等多个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

    三、集中流转、增减挂钩、维护民利,做足做活土地文章。一是稳妥推进土地集中流转。2009年,双河村成立土地确权领导小组,对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进行勘察界定,明晰了土地产权。同时,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由村界定到组。村成立土地合作社,对农民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村民以组为单位,将土地流转给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统一流转给浔龙河公司。公司以水田每亩每年600斤谷,林地150斤谷,坡地、水塘及其他闲置用地200斤谷的标准,按照当年国家粮食收购价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租金,做到旱涝保收、优劣平等。调研中,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以一亩优质稳产水田为例,流转前每年收割两季,全年扣除农药、化肥、农民本人劳动力等成本后,收益几乎为零;土地流转后,仅固定收入就可获768元(稻谷价格按2012年国家粮食收购价128元/百斤计算),还可腾出身子从事其他职业。此外,坡地等以往闲置用地也可按相应标准获得固定收入,实现了“寸寸土地长稻谷”。同时,土地集中流转后,公司实行精耕细作,发展优质稻、绿色蔬菜等规模化种植,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及农产品商品率。二是积极推行土地增减挂钩。2012年,浔龙河生态小镇被纳入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依据该政策,双河村可通过腾退的农村建设用地,等面积置换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明确将土地增减挂钩置换用地土地收益全额返还,用于项目区内农民拆迁安置、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村民实行集中居住。旧房拆除后,每户村民可获得45万元左右的补偿,并可用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集中居住区新房。新房仅需支付成本价,1—3人户按210m2建筑面积的基准分配,每增加1人则增加70m2。新房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可用作抵押贷款,从而把“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对土地进行复垦和全面综合整治,可新增耕地400多亩,村民集中居住后,户均宅基地建设用地由1.2亩降至0.27亩,实现了“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耕地面积增加和建设用地减少”三收益。三是多渠道保障农民土地流转后权益。其一是村集体收益分成。根据约定,小城镇建成后的部分公用性资产(村活动中心、文化宫、公交车站、商铺等)、预留的200亩集体建设用地和休闲文化旅游区内的两个经营性景点由村集体进行经营,其收益由村民按土地合作社中的股份比例进行分红。其二是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了土地流转后村民养老保障问题的两种解决方案,供村民选择:在自愿的基础上,年近60岁或60岁以上的村民,可以通过一次性将其名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浔龙河公司,公司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标准为其购买保险;不愿意一次性流转的农民,可以以土地流转的收入,适当提高养老保险购买水平。四是以集中居住区为基础推进小城镇建设。集中居住区按照“宜居宜业”、“两型生活”要求,依山就势进行规划布局,充分展现乡村山水田园风光。对于集中安置的村民,充分考虑村民生活习惯和长远生计需求,按照“前临街道下有门面,后有院子旁有菜地”进行设计,较高标准地建设安置用房,并在居住区配套建设50亩菜地,解决村民吃菜问题。同时,通过完善交通、电力、供水、燃气、信息、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商业网点、金融保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利用区位优势,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开发商住地产,吸引周边村民、星沙经济开发区从业人员集聚,形成占地1570亩,具有一定综合承载能力、生态宜居的“紧凑型”、“组团型”集中居住区。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融资,多举措拓宽资金来源。一是界定了政府、企业投资范围。在资金投向上,政府主要负责投向规划区域内的路网水电气等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企业则通过市场运作,以自筹资金和银行融资形成稳定的投资渠道,投向竞争性产业领域。二是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渠道。项目建设一期计划投资15亿元。其中,农民拆迁安置所需3亿元资金由增减挂钩置换用地土地收益返还进行平衡;水、电、气、网、公交车站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所需3亿元资金由相关行业或企业进行投入;国土整理、水利建设、农网改造、交通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3亿元资金,则整合中央、省、市、县四级强农惠农政策和新型城镇化相关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放;产业建设所需6亿元资金由浔龙河公司通过自筹及银行贷款进行投放。目前,浔龙河项目已投入国土整理资金1500万元,农网改造资金1200万元。水利建设部分,2013年计划投资7000多万元。浔龙河公司4亿元银行贷款已被建设银行总行特批为“小城镇建设”贷款,目前已与省建设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五、产业优先、现代管理、就地就业,确保项目持续发展。一是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浔龙河项目开发为平台组建浔龙河集团公司,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分设浔龙河农业科技公司、景观建设(花卉苗木)公司、旅游发展公司和小城镇开发公司。各分公司均为独立运行的股份制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同时,围绕项目组建了规划设计、营销策划、成本控制、建筑管理、对外宣传、外联外拓、物业管理七个专业团队。二是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浔龙河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靠近星沙高端制造业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选取现代农业、休闲文化旅游和家庭农场为三大主体产业,按照“一产为基、二产引导、三产为主、一二三产协调联动”的思路,对产业体系、产品模式、市场营运模式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其中,坚持一产为基,发展农产品种植、花木种植,以社区直销、网络营销、会员专供、单位配送等模式,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田间到景点的无缝对接,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生态景观的需求。坚持二产引导,延伸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景观建设,提升产业层次。坚持三产为主,着重发展休闲文化旅游和家庭农场,其中休闲文化旅游板块依托自然、文化和现代农业资源,突出自然观光、田园风貌、生态养生、农业观光采摘和田园原生态体验,打造具有浓烈乡土特色的农村休闲旅游胜地;家庭农场板块依托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以产权式家庭农场为主要产品,以组团式销售、置换式销售为营销模式,采取个性化的设计和多元化的配置吸引市民下乡。在产业体系设计中,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原则,突出一二三产协调联动,彼此融合。三是增加了农民就地就业和创业机会。调研中了解到,土地流转前,双河村约有300多人在家从事水稻种植。土地流转后,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原有面积的水稻种植仅需50人左右专业从事即可完成。目前,仅建成的优质稻种植和花木种植基地就已吸纳8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人均工资收入3.2万元,预计2013年建成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将新增8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正在推进的集中居住区建设、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和家庭农场项目建设,将会陆续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本村及邻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完全可以实现就地就业。同时,产业发展也为农民就地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协作配套机会。

    长沙县正通过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就地城镇化路子,为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顶层设计上要处理好四化同步、三产协调、两种路径的关系。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无论是在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在微观项目操作方式上,都十分注重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规划的引领、支撑作用,从而避免了推进的随意性和发展的碎片化。该项目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基础发展新型工业,实现了村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按照智慧村镇标准,就势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最终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结构重组的过程。项目充分挖掘自身山水秀美、地处近郊等优势,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产业,顺势延伸产业链条,构建集绿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休闲文化旅游、家庭农场等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三产协调。浔龙河项目的建设离不开长沙县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核心带动,但与单纯的城市边界向农村扩张,农村被动接受要素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调整的外延式城镇化模式不同,其展现更多的是一种政府引导推动下,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主动调整结构,与大城市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内生式新型城镇化模式。实践证明,以农村区域居多的农业大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提升大中城市经济首位度,又要探索因地制宜、趋利避害、顺势而为的小城镇建设路径,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两种路径并驾齐驱,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权责归属上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明确政府、企业和群众三方主体权责,进而形成建设合力,是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取得的一个重要实践经验。该项目建设中,政府加快职能转变,以政策引导和推动为主,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同时整合多种资源,加大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浔龙河公司是项目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将资本与农村现有资源进行有效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城镇化效率和质量。群众既是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主要受益者。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合理厘清政府行为边界,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该管不管”。要充分尊重企业市场行为,采用市场运作形式,以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要充分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维护群众权益,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让群众平等参建、共享成果。

    三、利益关系上要处理好产权、投资和分配的关系。浔龙河项目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遵循市场机制不断壮大规模,提升产业层级和区域辐射能力,带动产业、消费结构升级,为未来培育稳定、可持续增长的财源打下了基础,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延伸,也赢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企业在政府政策引导、配套设施完善基础上,拓展市场空间,可以获得预期的资本回报。群众通过获得土地集中流转带来的固定收入、城镇化带来的就地就业机会以及合理的集体资产经营分红等,实现了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浔龙河项目建设经验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仅仅依靠制度刚性约束力,还需建立合理、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红利分享机制,营造良好的多方共赢、红利共享发展模式,才能有效激励各方主体,确保政府、企业、群众参建的积极性。

    四、发展方式上要处理好民生、产业和建设的关系。浔龙河项目的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很好地理顺了民生、产业和建设的关系:民生方面,土地流转后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项目推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就地就业,养老等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案;产业方面,依据市场,建立了具有比较优势、有市场空间、有吸纳就业能力,包含农村种植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家庭农场等在内,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完整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先行投资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企业专注投资产业,创造盈利预期,二者的良好合作增强了群众参建的积极性和热情。实践证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必须是人的城镇化,必须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坚持产业带动,把为农民创造均等的就业机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形成有效示范,特别是应以投资效率高、带动效应大的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五、破解要素瓶颈上要处理好土地、人才、资金的关系。调研中我们感受到,依靠带头人柳中辉及其团队的带动,不仅使本村获益,也吸引了邻村加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双河村土地流转后进行规模种植,保证了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有效提高了土地耕种效率。同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入股组成合作社,农户作为股东,既可按股分红,又可以通过劳动取得收入。在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上,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而企业则依据市场机制投向竞争性经营领域。实践经验表明,我省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以传统家庭式为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时,要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土地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在确保耕地不减、粮食安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城镇土地流转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土地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速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良好保障。要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吸引城市有技术、懂管理的技术和经营型人才“上山下乡”。要重视农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就业方式改变所带来的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帮助其增强就业竞争力。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合理投资回报,使社会资本乐于下乡。同时,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资本下乡”公共风险评估机制,避免出现与民争利的掠夺式“资本下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