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苑社区里的几位居民刚从邻居家吃了订婚宴回来,她们手里还提着印花包袱。
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本世纪初的一句预言。
10年后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其实,中国的城市化早已悄悄进入加速时期,有人预言,一个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临沂新城的崛起就是一个缩影。
短短7年间,临沂,这个曾经贫困的革命老区,脱掉了穷帽子之后,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坚持适当高起点和超前规划,注重城镇内涵式发展,实现公共交通、供水、燃气、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城乡全覆盖,在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趟出了一个“临沂模式”。
“临沂模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住建部在今年1月考察调研后形成报告,2月2日,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批示:可编入村镇建设白皮书。
3月18日到24日,记者来到临沂,探访城乡一体化的“临沂模式”。
进城:王西香的城市生活
临沂似乎一夜之间不再是她所熟悉的临沂了,这让她恍惚觉得跟做梦一样。
时过两年,王西香还时常掐一掐自己的胳膊,提醒自己这不是做梦。
49岁的王西香是原南坊镇大官庄人,2007年10月中旬,她跟丈夫搬进了大官苑社区1号楼,住上了带电梯的“洋楼房”。
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入那个忽然张开嘴的电梯间时,她紧张得直出汗。她还是好点的,有些老年人甚至在几个月后一上电梯还浑身发抖。
3月23日下午,在大官苑社区最大的健身广场上,王西香带着两岁的孙女游玩。回忆起此事时,她嘿嘿笑了。
她现在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带孩子,去社区地下超市买东西,晚饭后跟爱人到广场散散步。有时站在阳台上望着外面的世界,宽阔干净的马路,整齐漂亮的居民楼,小区里孩子们的欢笑,变化太大,似乎一夜之间不再是她所熟悉的临沂了,这让她恍惚觉得跟做梦一样。
大官苑是临沂市集中投建的110个大型城中村社区之一,也是南坊片区第一个大规模还建的社区。南坊片区首期改造范围是33个行政村,将改造成八大社区,截至目前已建成使用3个。大官苑社区由原大官庄、前皮庄、后皮庄、冉屯、单庄合并而成。
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拆迁还建工程,涉及到100多万人的切身利益。而南坊片区的拆迁,在临沂发展史上空前绝后。
支撑:城镇化背后的产业
农民进城之后,是否能过上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这只是临沂高速推进城镇化的一个缩影。
其实,2003年以来,临沂市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46%,比2000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7年间,117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而与之相关的民生课题是:农民进城之后,是否能过上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王西香的答案是,日子“喜好”(当地方言:很好)了。
出家门后不到3分钟就能到社区服务中心,那里有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咨询中心、人民调解室等;小区里有三个小广场,各种健身器材齐全,时常有医院大夫过来举办义诊或免费查体活动;社区里很干净,开着电动车的保洁员每天打扫并收垃圾;门口设有保安亭,物业服务人员很周到热情……
略有遗憾的是,她再也不能随便在院子里开辟小菜园。社区里有地下超市,但她依然选择去小区东边的马路市场买菜,因为那里便宜些。
“生活舒服了,但花钱比以前多了。”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进城农民发出这种感慨。
农民进城后生活成本会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北城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李桂祥经过测算后,断言进入城市的农民生活成本每人每年增加3000元左右。“电梯、水电、暖气、超市、保健、保洁、保安等,原本在农村很难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突然增加,成本随之增加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解决。”
他说,当前主要是暂时减免一些费用,比如暖气费、水电费等,另外提高养老金额度,发放土地补偿款。而长远之计则是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给进城农民足够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来源。
“城镇化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坦承,城乡一体化不仅是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同时更是产业一体化。“没有产业,农民来了,就没有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长期缺乏生活来源,逐渐形成城市贫民区,城乡二元化就会变成城市二元化。”
张少军认为,临沂商贸物流业的发达正具备了先天优势。“南有义乌,北有临沂,临沂人经商的多,很多还建小区的居民早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了。”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在西郊做生意的,”大官苑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孝臣说,这个原大官庄党委书记对社区民情了如指掌。他认为旧村改造对本地农民的就业影响并不大,因为南坊工商业发达,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相对较弱。 更让他充满信心的是,社区西边即将建占地232亩的商业城,包括大卖场、星级酒店、洗浴中心等等,同时北边也将开辟227亩的商务用地,届时将成立大官苑实业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让社区居民入股,享受分红。“这样,农民就从市民变成股民了。”
考量:“喜好,喜好”
百万农民在短短几年内涌入城市,这考量的是一座城市的包容和管理能力。
变化,很少有城市能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初到临沂的人经常会用“冲击”来形容变化之迅猛带来的感觉。
急速的造城运动,城区迅速扩展,百万农民在短短几年内涌入城市,这考量的是一座城市的包容和管理能力。如何规划和管理,才能承载如此重负?
通往临沂的高速路上,临沂市高调地亮出“建设大美临沂”的旗号。不但要大,还要美,在不少特大城市因城市病凸显备受质疑时,临沂市的决策者们这种信念无疑充满了自信而慷慨的色彩。
“想避免大城市病,关键在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功能是否齐全、是否到位,”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满怀信心地说,临沂要想发展就必须做大城市,因为原来谈不上以城带乡,城市辐射农村。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城市当不了样板,想发展城市,想解决三农问题,走城镇化主导战略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必经之路。
2003年,一个“以河为轴、跨河东进、一河五片、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在2003年浮出水面。
“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拦河造出48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沿河建设长达330公里的滨河景观大道,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城市23条道路的全面改造;同步配套建设36处滨河公园和百里文化健身长廊。
这种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争议。23条道路同时开工,怎么可能?临沂农村人口太多,城镇化能推动得了?但连承敏说,不能等,想赶超别人就得快。
快的确是快,效果如何?连承敏说,老百姓是评判者,因为城市规划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百姓。
王西香不断说“喜好,喜好”。出门是双向八车道的宽阔大道,驱车不到五分钟就是风景优美的祊河。不到10分钟就能进入城区中心购物。她说,还从没这么方便体面过呢。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还建社区周边都有齐全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
连承敏不断提到历届领导班子的功劳。“今天的成就也源于之前临沂的规划比较科学,这是历届领导班子长期奋斗积累的结果,是历任书记、市长干出来的。”多赢:大美临沂登上舞台
城镇化正是打破城乡隔阂,走向更公平公正的路径。
李桂祥说,这将是一场多赢的战争,目前多赢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农民进城成了市民
——节约土地14495亩,为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建设腾出土地5000余亩
——财政收入从2003年的一千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两千多亿元
“城镇化一个点,带动全市经济上升1.4个点。”临沂市建设局局长李作良也举出了佐证。
但土地是其中绕不开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搞城镇化就是拿着农民的土地搞形象工程。”连承敏坦言,其实这样理解并不科学。在他看来,经营城市,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首先保证老百姓得实惠,老百姓说好才是好。”
如何经营城市,李桂祥感触颇深。6年前,当北城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成立时,他焦虑不安。因为政府只给了他几千万开发资金,然后扔给他一句话:自己想办法。
北城新区一期规划23.7平方公里,根据预算需要投入600亿元左右的资金,钱从哪里来?李桂祥拿着规划图去找投资商,费了不知多少口舌,一块土地按照每平方米70万元的价格出手,一次性付款后,拿到了第一桶金:15亿元。
回忆起来,他笑称自己是“无中生有”,把以后的图景提前给卖了。
除了经营土地,在北城新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几乎全部市场化,比如加油站、沿河景点等项目,连同土地使用权带项目经营权一起拍卖,募集城市建设资金。“谁投资,谁建设,谁收益,政府可以不花一分钱搞好景观建设。”李桂祥说。
而李作良则冷静地认为,目前临沂城镇化发展不错,但才走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长。“城镇化是共同发展,是从二元到一元的过程,这是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
“改变一个民族要从改变生活环境入手,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城镇化正是打破城乡隔阂,走向更公平公正的路径。唯有如此,农民的命运才能彻底改变,城市也才能持续发展。”李作良语气凝重道。
按照政府规划,预计到2020年,临沂将发展成拥有300万人口,面积达290万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眼下,临沂发展的空间已经拉开,大美临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考:为什么是临沂
支撑这一切的有一股看不见的精神,就是沂蒙精神。
宽阔路面车流如织,沂河两岸垂柳飘扬,沙滩浴场阳光明媚,市民风貌自信而骄傲……一股大城市气息扑面而来。
贫困的沂蒙老区印象,与眼前现代化的新城,强烈的对比下,记者甚至产生了恍惚之感。
这一切,正印证了临沂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临沂模式,浓墨重彩地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为全国革命老区的发展乃至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临沂,既不在蓝色经济圈,又不属黄河三角洲,也不在省会都市圈内。在它所处的鲁南经济区内,临沂总体经济实力仅次于济宁,而第三产业最为发达。
临沂由此骄傲地打出了三个定位:“商之都,水之城,文之邦”。其实,这里面正蕴含了临沂发展的脉络所在。
水是临沂的名片,以水为城市骨系,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城区内8条河被打造成8个经济带,迅速提升城市形象,吸引大量外商投资。
商和文,就像临沂的两条腿,分别支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商即“市”,城市无“市”则难立。而文,作为城市的灵魂,则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软实力。
一张名片,两个支撑!最大可能地发挥优势力量,成为城市规划的要点。高起点的超前规划,提升了临沂的大气魄。大美临沂,由此呈现于世界。
支撑这一切的有一股看不见的精神,就是沂蒙精神。连承敏说,临沂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离不开沂蒙精神,这股精神现在的精髓就是一股血性,不甘人后的精神。
的确,这座城市处处呈现着文化气息。沂蒙山小调的柔美悠扬,“水上红色大典”《蒙山沂水》震撼庄严,电影《沂蒙六姐妹》中那悲壮的“满门忠烈”,书圣文化节进入市场后的现代化气息,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品牌……这无不在彰显着:文化成了临沂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男女老少齐上阵,人大政协打头阵。临沂的活力由此迸发。
这真的是一个写不尽的城市,一个有资格做区域中心的城市,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和希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