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津逵:刚才听了禹明善和李昌平给我们的分享,现在咱们先请廖晓义大姐给咱们做一个分享。今年第一期城市思想者沙龙就是寥大姐给我们做的,她从生态文明走向了社会建设,在她所实验的地方乐和家园成为农民组织起来一种新方式。下面,咱们从廖大姐的角度来看郝堂的新农村实验,看看高手眼中的高人是怎么样的?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谢谢这个沙龙!首先我不是点评的,为什么说我完全没有资格来做点评呢?第一我没有当过乡镇书记,第二我也没有经济学的背景。再这里我就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对我来讲今天是一种特别系统的学习,有特别多的感受和体会。其中有两点给我特别大的启示,一个就是从经济角度来切入,叫内置金融,这个概念对我们下一步乐和家园的推进特别重要,这一切入点、这一新的模式将成为突破我们瓶颈的一个方向。另一个城市如何向乡村回流,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谈到我们的城市化,大家都知道我们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400年的道路,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留下了很多问题。西方城市化没有遇到我们这样留守儿童的问题,我想我们每一个享受城市化成果的人,真的应该想一想农民失去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土地。我记得一个农民工说他和老婆出来打工整整20年,孩子已经长大了,但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爱也缺少教育,这是一种痛。前几天有个新闻说一个孩子把爸爸杀了,这个孩子就是一个留守儿童;还有东北有个医院留守儿童把大夫杀了。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是需要整个民族来承担的。
我们现在可以做什么事情呢?经过很多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一种不仅仅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而且找到让城市的人能够反哺乡村、让城市能够回流到乡村这样一个路径。我们探索乐和家园走进乡村,“三天在学校、两天在社区、两天在乡村”的方式,是给那些既不能随父母进城,又不能让父母回家的孩子们关爱的一种模式。代课老师辅导员,家长学校娃娃团,英体美德留文脉,耕读有意守家园。大学生到乡村以代课老师的身份教孩子们英、体、美、德,公益教育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素质教育能够,得到关怀这样一群人,回到乡村给家长进行一些生态产业,各个方面生态养生的方面,组织娃娃团让他们能够自立。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也是很多年摸索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农村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不仅留守儿童的问题能得到解决,也解决了城市回流到乡村的路径。
我非常敬佩李昌平老师和禹明善主任,首先,他们能够以很少的力量调动乡村资金,从老人身上发现和再造乡村资金,这个特别难得。乡村被认为是386199部队,他们却从中找到了重建乡村的力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禹明善谈到有理想、有才干的城里人要回馈到乡村。怎么回馈?除了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我们退休的老知青这群人要下乡,从乡村走出的村民要回乡,乡村才有希望,因为乡村是需要人去建设的。现在真的到了需要呼吁的时候。我们这么多退休的人,在城市里面只知道跳舞、打麻将,无所事事,可不可以回馈自己的乡村,回归乡村。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里,乡村的人读了私塾,考了举人,做了官,发了财,老了是要回去的,叫告老还乡。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走出乡村连回头都不回一下,难道我们就没有根吗?我们这么多年在乡村建设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路,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最后有一点,我不知道禹明善和李昌平是有意不说还是没有时间说?我想,要实现乡村建设的理想,政府有两个政策需要考虑和调整,一个是公共服务,一个是投入机制。现在政府的公共服务就是不分大事小事、公事私事都包揽,这种状况下其实是不堪重负。投入机制方面不能撒胡椒面,而是要支持乡村共同体的发展。
主持人李津逵:廖老师说的非常简单,但四句话里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代课老师和辅导员,这是两种做法,家长、学校、娃娃团,留守儿童之间你欺负我我欺负你,变成娃娃团的时候结拜为兄弟姐妹,英体美德传文脉,最后是耕读游艺守家园。的确,我们今天没有告老还乡的制度。但保卫社会应从保卫乡村社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