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5-11 20:51:56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作者:李正强
安徽省区域经济与投资正迎来发展机遇期。
日前,安徽省国资委副主任项小龙透露,截至2013年3月底,安徽省与中央企业累计签约项目1022个,投资规模22975亿元人民币。其中,已开工项目692个,投资规模14044亿元;竣工项目190个,投资规模1496亿元,累计实现新增营业收入623亿元、利润32亿元、税收38亿元、就业1.6万人。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316个,投资规模8648亿元。
不久前,《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修编启动工作会已在合肥举行。会议决定,在原《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基础上,启动《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编制工作。预计7月底完成规划编制、专家审查后问世。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吴晓勤表示,《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属我省较早开展编制的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未能实施。目前,经济圈范围已得到重新明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也进一步明确,使合肥经济圈融合发展、向心发展态势得到明显加强,经济圈发展目标和任务也有了新的变化。
打造“两圈两带一群”
据了解,去年安徽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将全省的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调整,由“一圈一带一群”发展转变为“两圈两带一群”,即由合肥都市圈发展为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带动省域城镇空间格局全面发展;由沿江(皖江)城市带发展为沿江(皖江)城市带、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以加快发展中心城市为主,成为全省城镇化拓展的重要空间;“一群”为皖北城市群,培育县城快速发展,实现以点带面、多极并举的城镇空间格局,带动皖北崛起。
其中,合肥都市圈与芜马都市圈共同构成安徽省发展“双核心”。“双核”发展的空间结构借鉴沿海发达省份模式。如广东省的广州与深圳、江苏省的南京与苏州、浙江省的杭州与宁波、山东省的济南与青岛等。
据安徽省此前发布的《经济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崛起一批跻身全国前列的经济强市,合肥市经济总量进入省会城市十强,芜湖成长为长江沿岸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城镇化推进相配套,纲要专门提出“城市经济壮大工程”,加速发展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有序推进开发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也绘就了“两核”经济发展前景:到2016年,合肥市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芜马组团突破5000亿元。
当时,有关专家分析,此次调整最大的亮点在于强调“双核”结构,实现合肥、芜湖两个城市中心城市率先发展,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省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布局着眼满足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带动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共同发展。
合肥经济圈规划升级
2011年8月,安徽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成立12年的地级巢湖市正式被撤销,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原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与南京、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市相邻,巢湖市原本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这一重大行政区划调将使中国中东部继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后诞生又一个特大城市圈——合肥经济圈。大合肥在此次调整后“呼之欲出”。
由此,2009年11月出台的《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已随着区划调整、经济圈新成员加入等新情况显得“落伍”。随着原属合肥经济圈的无为县、和县和含山县退出,定远县加盟,新的合肥经济圈行政区划范围由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远县组成。
据悉,全新的《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编制纲要5月底即可出炉,6月份形成草案,到7月底即可完成专家审查以及向社会征求意见等工作。
按照规划编制初步打算,将针对经济圈内各城市——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远县的合作进行规划,推进跨市合作,推进同城化建设的“主题协调区”。同时,还将合理确定经济圈城镇发展主导方向、主要轴线和空间发展结构,轴线的支撑点,划分主体功能区。建立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明确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机场、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实现整合、共享。四市一县将在各自的区域交汇处形成七个不同主题协调区,进行跨市合作及同城化建设。合肥、六安共同规划建设的新桥空港城、合六协调区;合肥、淮南共同规划建设合淮协调区;合肥、六安、桐城共同规划建设合六桐协调区等。
合肥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发展需求下,新的规划年限更长,目的是重新审视区域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明确发展目标与区域功能定位,优化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打造带动安徽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塑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处处长刘少为此前表示,“十一五”以来,我省通过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层级合理、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但城镇化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制约因素,包括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群内部的协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等,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