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际观察:中以关系将迈入新阶段 合作潜力巨大
时间:2013-05-05 16:23:28  来源:新华社  作者:范小林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定于5月6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自奥尔默特2007年访华后,以色列总理6年来首次访华,也是内塔尼亚胡作为总理在1998年访华后的第二次中国之行。

    通过内塔尼亚胡的这次访问,中以将实现两国今年3月先后成立新一届政府后的首次领导人会晤。分析人士认为,此访必将促进两国政治互信和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双边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双边关系长足发展

    在内塔尼亚胡访华前夕,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高燕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以保持着良好的高层交往,为两国关系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近年来,两国各领域交流日趋密切,双方在政治安全、经贸金融、地区热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不断加强,双方对发展中以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尊重和互信逐渐增多。

    可以看出,中以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交往亮点多多。

    中以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有5000多万美元,但到2012年达到近100亿美元,现在双方两天的贸易额就相当于建交时全年的贸易额。

    中国已成为以色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以色列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国,主要投资项目集中在高新技术、新能源、水技术、节能环保、农业项目、生物医药等领域。以色列还是最早在中国设立非法人制合资创投人民币基金的国家,这些基金被广泛投向中国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而以色列是中国汽车较大规模进入的第一个发达国家市场。

    在此次中国之行中,内塔尼亚胡将访问上海和北京,与许多中国经济界的实业家会面。两国将共同举办双边经贸活动,并签署多项政府间合作文件和商业协议,涉及经贸、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

    中以合作潜力巨大

    分析人士认为,内塔尼亚胡这次访问中国,有利于中以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积极落实“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以色列在发展绿色经济、推行节能环保、实现科技创新、实行社会福利等方面经验丰富。因此,两国开展互利合作的潜力巨大。

    以色列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水资源管理、纳米技术、医疗卫生、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居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国引进技术的重要来源。目前,中以已签订多项科技领域的合作协定,以政府共向中国承诺优惠贷款13亿美元,中方累计生效贷款项目达200多个,遍及中国29个省区市,项目主要集中于高科技领域。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以色列出口与国际合作协会将中国列为以出口的重要市场,在协会中设立了中国小组,专门帮助以色列高科技企业寻找与中国同行合作的机会。该协会还开设了如何与中国做生意等培训课程。

    内塔尼亚胡的发言人雷格夫说,以色列是很多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心,尤其在农业技术和通信技术上保持领先水平,因此以方相信,以中加强合作,把以色列的技术引入到中国,将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说,以中合作还大有潜力,双方可以进一步拓宽合作广度,加大合作力度。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科技参赞韩军介绍说,现在很多不可或缺的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源于以色列,例如优盘的闪存技术、QQ的网络即时通讯技术、胶囊照相机的微型图片处理技术等都出自以色列科技公司之手。他认为,中国的市场和以色列的技术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以色列科技创新能力很强但国内市场小,而中国市场巨大,对高新技术需求较大,双方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目前,以色列国内民众的“汉语热”和“中国热”不断升温。以色列于2011年将中文列入中学教学内容,并于同年7月首次举行全国汉语考试,以色列民众学习中文热情高涨。无疑,这将为以色列未来开展同中国合作提供更多便利。

    中国推动和谈引关注

    内塔尼亚胡此次访华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华时间有重叠,引起各方关注和猜测,两位领导人是否会在北京会面?中方届时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如果巴以两国领导人有在华会面的意愿,中方将乐于提供必要协助。她还表示,中方衷心希望巴以双方能尽快恢复和谈并取得实质进展,愿为此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4月底专程访问以色列,为内塔尼亚胡访华做准备,并倾听了以方对于以巴问题的考虑和地区局势的看法。吴思科说,以巴领导人访华引起各方关注,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接待的两起重要访问,表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中东问题的重视。中国一直支持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对于和平进程长期处于僵持状态非常关注,因此愿为以巴和谈尽早恢复做推动工作,在与双方的接触中推动双方采取一些实际行动,为恢复和谈创造良好气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