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不合理的交通信号灯,有可能成为一个“迫使”司机违规的无效装置:由于等灯的时间较长,不少司机放弃了继续等待而违规“加塞”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开车去办事,要在一个十字路口左转。朋友开车很规矩,老老实实地排在了队伍的最后面。绿灯走、红灯停的过程重复了几次,时间过去快10分钟,车子才走到队伍最前面。朋友不禁感叹,过个路口真不容易。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个路口左转绿灯的放行时间只有十几秒钟,每次能通过七八辆车。而直行道绿灯放行时间偏长,通行畅通甚至还有十几秒钟“浪费”——绿灯亮着但没有车辆通行。
朋友说,早几年的时候,这一区域的左转车辆少,直行车辆多,当时这样设计红绿灯有合理性。这两年,随着附近商业楼、居民住宅的建设,交通结构发生了变化,左转车辆明显增多,而左转放行时间却没有延长,导致拥堵也就很难避免。
目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拥堵与车辆、人流快速增长有关,但是也与信号灯设置不科学、道路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很有关系。设置不合理的交通信号灯,不仅不能促使人们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反而有可能成为一个“迫使”司机违规的无效装置——由于等待时间较长,不少司机放弃了继续等待转而不惜违反交通规则“加塞”。
交通组织是否科学,不仅体现在信号灯方面,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更应如此。比如,修建一个立交桥,选择只修直行还是同时修建上桥右转的匝道,当前的车流量是主要因素,但也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将来几年附近小区的人流量、车流量甚至车流主要方向,做出更加科学的方案。如果只顾眼前,不顾未来,不能“以人为本”,这样的立交桥,不造成堵车才怪呢。
反观一些发达国家,“以人为本”在交通管理中得到很好体现。在车辆密集的路口,交通信号灯能够根据交通需求自动做出调整。在有的路口,还有可以由行人控制的红绿灯。行人、车辆也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上,如果有行人在等,车都要主动停下来;即便夜晚路上没什么车辆的时候,行人、车辆也会等到绿灯亮时再通过。
说到底,城市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应该怎么提供、提供多少,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投资,而是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城市公共设施不是建成后万事大吉,而是要结合实际,在公共需求出现较大变化时做出符合投入产出最优化的灵活调整。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根据城市需求改进城市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句话,只有顺应城市变化,多想百姓需求,公共服务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人们提供最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