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还在农村,也就是实现对农村的投资和改造,将农村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成为城镇,而不是对现有城市的进一步扩容,使城市更加拥挤不堪,而让农民远离家园到工作无着落的城市当漂流族。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储蓄率从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明显高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更高于发达国家。而消费(尤其是国内消费)却一路下滑,其在GDP占比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了2011年的49.1%。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8个百分点。(5月1日《人民日报》)
专家认为,我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发展城镇化。据测算,将1名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会使该居民消费扩大3.6倍;将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最终消费率提高1.6个百分点。
其实,撇开数据分析,从现实来看,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提升居民消费需求作用明显。因为在农村,自足自给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农民的消费需求不高。同时,农民都非常节俭,吃住行等方面的东西大都重复使用。这样,由于农民的消费水平很低,导致农民生活与城市居民生活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不高。
当农民变为市民后,城市经济的专业化分工、集约化发展等特点,决定了居民的很多生活用品都需要购买,这样居民的消费需求自然就释放出来。当然,释放居民消费的过程,也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因此,通过城镇化建设启动内需,将农民变为城镇居民,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而且对改善农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但是,如何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呢?
首先,必须进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人为本,就是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基本权利的保护等方面。比如人的生存权的保障,就包括了养老保障、就业保障等;另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建立均等化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等分配制度;同时,尊重人民权利,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也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让人民对国家产生认同感,自觉进行现代化建设。要调动积极性,就必须尊重人民,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看到希望。
其次,通过改革破除不合理的制度体制障碍。推进城镇化,首先要破除由制度和机制层面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比如户籍、养老保险、医疗、教育制度等方面。只有破除不公平的制度,才能让一个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最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还在农村,也就是实现对农村的投资和改造,将农村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成为城镇,而不是对现有城市的进一步扩容,使城市更加拥挤不堪,而让农民远离家园到工作无着落的城市当漂流族。这样,就需要对城镇化建设提前做出规划,比如对农村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大约千人左右)规划为城镇建设的重点,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要鼓励大资本进入农村,参与城镇化建设。比如通过引进集团企业承包农村剩余土地进行开发,这样农业发展就有了较充裕的资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