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5-02 19:05:04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甘犁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直接与社会保障、福利挂钩,对不同的户籍人口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目前我国约有2.64亿农业户籍人口生活在城镇,由于户籍歧视,这部分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镇人口的福利待遇,也没有真正实现城镇化,因此打破户籍歧视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核心。
目前我国约有2.64亿农业户籍人口生活在城镇,由于户籍歧视,这部分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镇人口的福利待遇,目前我国约有2.64亿农业户籍人口生活在城镇,由于户籍歧视,这部分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镇人口的福利待遇。
根据2011年CHFS调查数据,按照居民居住地属性统计,我国城镇化率为49.7%,而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仅为36%,两者存在一定差异。这表明约有2.64亿的农业户籍流动人口进城。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指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通过户籍限制制约了人口流动,而且与社会保障和福利挂钩造成户籍歧视,使得流动人口难以与当地固定人口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这不但没有实现流动人口真正的城镇化,而且违背了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更是直接影响了不同户籍人口的收入与消费,制约了内需的扩大。
因此,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红利,取消户籍歧视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我国户籍歧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保障水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固定人口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每个人的心愿,要实现这个心愿,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我国社会保障与户籍挂钩,不同户籍人口享有不同的社会保障。
根据CHFS调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中有62%的人口没有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障,养老方式主要是依靠子女赡养,相反城镇固定人口中有88%的人口拥有社会养老保险或是离退休工资。即使对于领取社会养老金的人口,城镇流动人口领取的养老金也低于固定人口。流动人口每月人均领取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仅为287元,而城镇固定人口为1542元。
对于社会医疗保险,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不仅医保覆盖率低,而且报销比重低于城镇固定人口。流动人口的医保覆盖率为79%,其中农村到外市县人口的医保覆盖率仅为73%,城镇固定人口医保覆盖率为91%。流动人口中农村到外市县的流动人口由于报销过于麻烦,医保报销比例仅为9%,而城镇固定人口医保报销比例为47%。
对于受聘于他人或单位的人口中,仅有14%的流动人口享有失业保险,大部分流动人口仍然没有保障,城镇固定人口有45%的人口享有失业保险。
教育:流动人口教育支出负担较重
学有所教,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接受教育。但是我国教育与户籍挂钩,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导致孩子难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且只能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流动人口家庭为使孩子能够接受教育,不得不加大教育支出,这无疑增加了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负担。
流动人口家庭中农村到外市县的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2293元,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收入比重为11%,城镇固定人口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1453元,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收入比重为5%。
工作与收入:流动人口主要在收入较低的行业工作
劳有所得,要求付出同样的努力获得同等的报酬,但是流动人口主要在收入较低,环境较差的制造业和建筑行业工作。
调查显示,有32%的流动人口从事制造业,有16%的人口从事建筑行业。城镇固定人口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为14%,从事建筑行业的比重为5%。而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行业,流动人口和城镇固定人口中分别有2%和7%的人口从事金融行业。流动人口平均工资低于城镇固定人口,城镇固定人口人均年工资收入为42389,比流动人口高89%。
即使流动人口与城镇固定人口从事相同的行业,拥有同等的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工资水平也远远低于城镇固定人口。如果流动人口与城镇固定人口相比付出相同或是更多的努力,但是仅仅是由于户籍差异导致了较大的工资收入差异,那么会使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认为自己的努力难以改变现状,最终陷入绝望状态,这不但不利于城镇化进程,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转移性收入:转移收入中源于政府或单位的保障与补贴收入加大收入差距
家庭总收入包含工资性收入、农业/工商业经营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根据收入来源又可分为源于政府或单位的保障与补贴收入和源于个人的人情和其他收入。
家庭总收入中源于政府或单位的补贴收入直接受到户籍的影响。流动人口家庭保障与补贴收入为2607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城镇固定人口保障与补贴收入为17207元,几乎是流动人口家庭的7倍,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9%。因此,由于户籍的差异造成保障与补贴收入的差距,加大了家庭收入的不平等性。
总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剥离与户籍挂钩的福利待遇,打破户籍歧视,使不同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待遇,正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