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水资源\"生病\"别让百姓\"吃药\"
时间:2013-04-16 22:21:13  来源:东方网  作者:梁江涛 

    “水价要提高到30元到40元一吨才行,我坚决支持水价上涨。”4月12日,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柯在2013年第十一届水业战略论坛上如是表示。中国水务是由水利部参与建设的央企。资料显示,公司2012年实现水务主营收入26亿元,旗下拥有上市公司钱江水利。(4月15日中国广播网)

    当前城市供水的定价体系不合理,水价的决定因素,不能是只因由生产成本来决定,而是要以节约水源来考量供水的价格。虽然王文柯的观点折射出在“水”言“水”的“屁股决定脑袋”,但通过水价杠杆作用来倒逼节约用水,不失为解决当下水资源短缺、污染积重难返问题的一个选项。

    我国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重。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民众的健康。面对与生产力布局越来越不相匹配的严峻水情,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凡是为节水支招的声音都值得关注,也应引发各个社会角色的思考。

    就像一提到治理大城市交通拥堵就想到征收汽车排污费一样,一提到节水,就想到涨水价。如果这种“经济思维”左右公共政策,一刀切的“涨”声一片,其负面效应显而易见。不仅增加普通居民的生活负担,而且在水涨船高之下,让资源高耗的排污企业讨到了更多便宜。本来,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庇古税”征收理论,就是要通排污者承担成本的手段解决外部环境不经济性的问题,但水环境“生病”,让普通百姓跟着“吃药”,只会进入“钱再多也买不回清水”的治理怪圈。何况公共政策一旦被部门利益所绑架,“节能减排”可能沦为某些部门揣满钱袋子的时髦马甲。

    因此,既要用好水价这根杠杆,也要体现其公平合理性,防止“收费依赖症”。对国家产业政策中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实行差别水价,应得到强化。有必要在开展地下水污染普查的前提下,对排污企业的用水和水价进行重新核实,对污染水源的企业启动惩戒性的处罚标准,其收入全额转移支付,用于水污染治理。这符合“庇古税”的原旨,更是加大企业违法排污成本的应有之义。

    更重要的,不能用了价格手段就懈怠了依法监管。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成果并非只有经济的增长,更应包括让民众拥有蓝天、碧水、净土和身体的健康与生命的尊严。而“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由来已久,广为公众诟病,影响着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鉴此,破解水污染监管怪圈要从源头上求突破,改革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将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环境质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整合资源,改革体制,提升效能,形成合力。还要通过立法公布环境信息,严肃查处污染事件,加大违法成本,问责失职官员,这样才能以“组合拳”的强力治理水污染,缓解水资源短缺,不让人类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