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东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经济观察报: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沿海地区以及西部其他城市如重庆、西安等相比,成都的发展路径有何不同?这个路径的选择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葛红林: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西部开发和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之初的宏观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出一条新路,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重走东部地区曾经走过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道路。
2003年,我们开始“自费”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想,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通过破解传统二元结构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寻找内在动力。
经济观察报:对于成都的路径,国家信息中心今年1月出了一份 《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道路——成都城市化模式案例研究》的调研报告,这是外部对成都的一个评价。在你看来,成都的城市化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葛红林:我也关注到了国家信息中心的这个报告。成都城市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按照“全域成都”理念,系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探索建立一系列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2003年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到现在,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到2006年,成都城乡一体化战略从探索到初步完善。我们以统筹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为核心,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7到2009年,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向纵深发展。特别是2007年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我们先后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实践和突破。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9年到现在,成都发展视野从 “全域”拓展到 “全球”,明确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
经济观察报:在西部地区甚至更广阔的区域内,成都如何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葛红林:近年来,成都加快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及物流和商贸中心的建设,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建设,并编制完善了相关规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聚集辐射功能。
同时,我们先后与周边的市州签订了区域合作协议,启动了一揽子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最近又与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共同签署了 《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努力把成都经济区建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龙头,建成成渝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增长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成渝经济区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区的合作,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经济观察报:成都的城市化模式发展过程中难点在哪里?
葛红林: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每一步深入,都将涉及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应该讲,每一次改革突破,包括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等都是对原有体制和做法的突破,是一次原创性的革新。从成都乃至全国来看,我感觉最难的还是推进农村产权等要素市场化改革。
经济观察报:怎么解决这些难题?
葛红林: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以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08年,成都以市委“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在全市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加强耕地保护,明晰农村土地和房屋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配置资源作用。可以说,“一号文件”是全国范围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作,实践证明也是改革成功之作。
经济观察报:成都正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城市定位如何解读?
葛红林:“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具体而言有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田园式的城市形态,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全域成都继而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二是国际性的城市功能,在建成西部“两枢纽、三中心”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成为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
三是市域现代产业体系,辐射带动西部乃至全国,进而融入世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四是社会和谐,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城乡居民享有更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更有力的权利保障,具有很强的幸福感。
五是人与自然和谐,“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六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城乡贯通、配置均衡、功能完善。
经济观察报:依托“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未来10年,成都在城市布局发展和产业格局方面有哪些详细规划?
葛红林:我们正在优化成都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城市与产业的发展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布局。
将中心城区规划为提升型发展区,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格局;将市域西部平原为主的地区规划为优化型发展区,体现“城在田中”;将市域东部丘陵为主的地区规划为扩展型发展区,形成“城田相融”的城市格局;将市域周边山区规划为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打造城市生态屏障。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市将实施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努力,尽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市已出台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初步确立了13个市级战略产业功能区、19个区(市)县级产业功能区和5个区域产业合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