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提高质量,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
时间:2013-04-13 12:05:41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最近,对城市化讨论较多,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也是热点之一。这是好事,把城市化问题讨论清楚了再行动,可以减少今后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的代价。因为城市化不仅会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也会带来各种社会和环境问题。

    推进城市化,要把提高城市化质量作为首要目标

    说到推进城市化,过去往往是提出一个城市化率的目标。但十八大修改了十七大“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的目标,提出的目标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中央认为、全党认为,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城市化率不高,不是城市化速度不快,而是质量不高。从宏观层面看,城市化质量不高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人口。1.63亿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没有享受或没有完整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以及选举权、被选举权等市民权利。

    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许多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扩张城市功能、做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使全国大跨度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水及其带来的问题尤为严重,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维系正常生产生活的城市越来越多,由于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面积越来越大。

    三是形态。越来越多的城市形成环绕城区扩大城市面积的城市形态,这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直接带来或加剧了交通拥堵、房价过高、污染严重等“城市病”。城市化率刚刚50%多一点,但很多城市己经患上“城市病”,而且病得不轻。

    所以,推进城市化,要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的要求上来,把推进城市化的立足点放在解决上述问题上,不要仅仅是为了占地赚钱,为了房地产景气,为了拉动投资,为了增长速度的提升去推进城市化。

    推进城市化,要走符合规律的城市化道路

    推进城市化,到底要发展哪类城市,是小城镇还是大城市,也有很多争论。有的更多从国情考虑,建议重点发展小城镇,有的更多从国际经验出发,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

    城市化在中国被称为“城镇化”,当时更多带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办法,是“三农”范畴内的一件事,所以,把小城镇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要求重点发展小城镇。这一方针提出己经13年,现实情形是,市场规律没有如当初的决策之意去重点发展小城镇,市场是找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地方,而不管是小城镇,还是大城市。农民工是跟着就业岗位走,不是按照城镇化的方针走,不是跟着政策走,你让他去小城镇,他却去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群。地方政府也没有真正去建设小城镇,因为小城镇的土地不会卖出更多的土地财政来。

    推进城市化,不要硬性规定重点发展哪一类城市或者小城镇,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特别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那些山势险峻、沟谷深切、岩层软弱、空气稀薄、淡水紧缺、灾害频发等生态脆弱的地区,不要硬要推进城市化,不要硬要发展小城镇,硬要建设城市新区。这样做,迟早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推进城市化,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体制机制建设上

    推进城市化,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抓手,不是规划出多少个城市群、划定多少个重点镇、开辟多少个城市新区、建设多少个新产业园区。城市化中出现质量不高的问题,与其说是城市化问题,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的体制问题。推进城市化,政府要做的其实就是4个字,破旧立新。

    一是破旧体制。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标志,但根源又不在户籍制度本身的计划经济留下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以及以行政区为界、碎片化的公共服务体制、财税体制等。

    二是建新体制。建立能够促进城市化按其自身规律健康发展的体制,包括市场配置资源、土地制度、财税体制、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

    推进城市化,要选准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推进城市化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面对1.63亿外出打工的庞大群体,以及30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做不行、做急了也不行,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有的主张通过拉平农民工与市民公共服务差距的办法,一条线一条线地解决教育、社保、保障房等,待城乡之间大坝两边的水即公共服务一般高的时候,破除户籍就可以水到渠成了,城乡就一体化了。但这一路径是值得讨论的。

    比如,拿保障房来说,目前房价高,最需要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地区,往往是开发强度高,己经没有多少开发余地的地区。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高、外地人口多,保障性住房需求量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需求量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建设空间。但若继续无限制地占地建房、建设基础设施,按照过去的速度增加开发面积,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态空间要变成水泥板,意味着吸附颗粒物、提供清新空气、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越来越少。一块多达3000平方公里的水泥板,空气质量怎能好呢。所以,要统筹考虑一个地区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三者的空间均衡,用空间均衡的思路,考虑这类地区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外地人口市民化的问题。

    推进城市化,要改变以行政区为界画地为牢的方式

    这与前一个问题有关,解决房价高、保障性住房需求量大的地区的城市化难题,必须改变以行政区为界、画地为牢地推进城市化的方式,其中之一是研究改变土地指标分配的方式。

    现在土地指标是按照行政区分配的。土地能卖钱,给土地指标,就相当于给了一部分钱,土地是第二财政。所以,657座城市,2856座县城、1.7万个建制镇都强烈反映缺地、缺用地指标。各个城市和小城镇在分配给本地区的建设用地上规划建设城市新城、产业园区。结果是,到处都是房地产项目、产业园区,但每一个小的城市新建片区、产业园区的功能都不完备,没有集聚效应,没有人气,因为过于分散,达不到入门人口规模。布局是混乱无序的,到处都有工厂、住宅小区,到处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到处都要拉电网、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但尴尬的局面是,越来越多的地方,老百姓不让建了,环境群体事件越来越多了。

    在城市化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阶段,应该像提高工业化质量一样,实行“上大压小”。“上大”,就是在外来人口密集的城市群地区,打破行政区界限,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好的中小城市,通过集中使用土地资源,形成有吸引力的新城市,使之与原来的特大城市等组成空间形态紧密相连、城市功能互为补充的城市群,形成紧凑型、集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压小”,也不是让中小城市衰败,就是改变每个级别的行政区都在自己的辖区、在自己的圈圈里扩大城镇面积的推进城市化方式,减少过于分散化的规模小、功能不可能健全的城市化扩张项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