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九龙坡区白市驿市农业展览中心,村民们前来观看即将开通的农村客运公交车。当日,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农村客运首发仪式在此举行 记者 钟志兵 摄 |
报告摘录》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报告解读》
“重庆模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标杆
昨日,总理谈到“三农”工作时,表述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统筹城乡首次在报告中“亮”出来,这一信号说明什么?重庆经过两年多的统筹城乡探索,给报告作出哪些“贡献”?昨日,北京,本报邀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全国“三农”问题研究知名专家胡星斗,解读报告。
“亮”出统筹城乡是应时应势
重庆商报:“统筹城乡”首次在报告中“亮”了出来。这一信号让你看到什么?
胡星斗:这一“信号”指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生转变。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力,是靠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来整体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依靠城乡统筹。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重庆商报:“统筹城乡”表述,为何在今年提出?
胡星斗:当前中国社会,城乡差距很大。给世界印象是,中国是城乡分制的社会。农村发展明显滞后,户籍、土地、教育、社会保障等城乡差异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制约着中国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积累,中国到了“二元”向“一元”体制转变的时候。经历去年金融危机冲击,今年中国经济向好势头发展。另外成渝两地的统筹城乡探索,积累的经验,为国家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思路。今年提出,是应势应时而为。
财政对“三农”投入不足
重庆商报:在总理报告中,你看出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胡星斗:我觉得是两方面。一是通过给农民工市民待遇。通过户籍改革等,让城市接纳安置农民工。二是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不是让所有农民都进城。对留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政府通过产业化扶持,帮助农民创业增收。后者对政府来说,仍是任重道远。
重庆商报:从总理报告中,你分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难题有哪些?
胡星斗:最大的难题就是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工进城后的户籍改革,都需要财政大量投入。而中国财政收入是比较高的,国家是富裕的。去年,各种财政收入就达10万亿左右,但财政支出不尽合理,特别是“三公”支出的比例较大,相比之下,“三农”投入比例仍显得不足。值得高兴的是,总理报告中,今年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是8183亿元,比去年增加930亿元。同时报告明确提出财政支出优先支持“三农”。
其次是一些地方部门以及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推进。比如,一些地方财政收入是靠“卖地”为主的土地财政,统筹城乡的改革就会减少利益空间,他们对改革就不会太“热心”。
统筹城乡的突破有三层面
重庆商报:面对这些难题,中国统筹城乡的突破在哪里?
胡星斗:突破在三个层面。首先从中央层面,上下联动推进户籍改革。虽然各地都在进行户籍改革探索,成效不大,就在于地方财力不够。今后,对接待外来农民工多的城市,中央财政要转移支付。其次是放宽土地、金融政策,解决农村金融“真空”问题。未来,要推动农村发展,需要解决农民办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等小型金融机构,让农村变成一潭活水。最后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将农村土地成为资产,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重庆贡献了四经验给报告
重庆商报:2007年,重庆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你看来,成渝两地的探索,给总理报告有哪些贡献?
胡星斗:贡献很多。重庆目前在统筹城乡探索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正是报告表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报告提到的户籍改革。重庆酝酿成熟,今年即将实施的户籍改革,让300万农民工转为市民就是这一思路。
二是报告提到“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重庆从2008年开始,给主城外31个区县财政补贴,以及扶持主城外县域园区发展就是例证。
三是报告中的“加强对产粮、养猪、养牛大县的财政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重庆正在实施的“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就是这一发展模式。
第四是报告中提到“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从去年开始,重庆就提出并陆续将“六小”金融机构“推进”两翼农村地区,解决农村金融真空问题。
报告摘录》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报告解读》
二代农民工市民化
一代农民工城镇化
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昨日表示,报告中提出要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是前所未有的突破性的措施。政府真正把我们农民工当作新工人、新市民来看待了,“下一步就是看怎么去落实了”。
胡小燕认为,农民工城市市民化要有创新。第一,政府应建设大量新市民社区,每个社区居住1万~3万名新市民,政府为新市民提供18~25平方米的政策性公寓房,价格在1000元到2000元每平方米左右。第二,政府帮助新市民在城市就业和创业。
“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表示:农民工在城市中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回农村,一种是在城市安家,第一代农民工大多要回去,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可能回去。国家应该抓两方面,一是怎么让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在城市留下来,且把他们市民化。政府要在交通相对方便的地方建农民工小区,一个农民工给他20平方米安顿下来,小区里应有学校、医院、超市,享受市民待遇。另一方面,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要回去的,要重点抓中心村和小城镇的发展,他们应回到中心镇、中心村。
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陈耀光则表示,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后,怎么样使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准入门槛降低,政策要明确,这是很重要的。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育彪表示,要让农民变成市民,还必须看到现实的问题,农民愿不愿意的问题。他变成市民可以得到什么。农民出于对城市的各项保障和福利待遇不完善和生活的顾虑,可能不愿交出土地变成市民。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认为,城乡一体化,目前我国主要是农民进城,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但真正的城镇一体化是对流的。将来需要由城市向农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