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自毁万亩蔬菜”是一种什么心境?
时间:2013-04-03 16:06:05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丁建庭 

    “菜贱伤农”的情景几乎年年上演,今年也不例外。前有四川彭州百万斤莴笋菜烂在地里,后有海南尖椒、茄子、佛手瓜、圣女果、南瓜等滞销暴跌,现在又扩展到了作为湖南省蔬菜基地之一的汉寿县围堤湖。自3月上旬以来,因为卖得多就亏得多,当地菜农不得已自毁万亩白菜、包菜,以便抢种下一茬瓜菜,而瓜菜的市场前景依然不明朗。

    菜农自毁万亩蔬菜,听起来就觉得苦涩和压抑,但谁又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心境?

    菜商。天然的利益矛盾注定他们彼此间无法真正理解。相比“先种蔬菜后找市场”的盲目种植模式,围堤湖的菜农已经吸取了惨痛市场教训,转而采取“订单蔬菜”的经营模式。按理说,作为一种规避市场风险的市场契约形式,只要双方严格履约,这种模式是完全有可能将双方损失降到最低的。现实却是,菜商总是千方百计将风险转嫁到菜农身上,围堤湖菜农自毁蔬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面对蔬菜滞销,菜商拒付剩下的50%收购款,菜农被迫降价销售,但加上人工费、运输费、进场费等,结果是卖得多亏得多,耕掉反而能减少损失。菜商占据市场强势地位,怎会与深处弱势地位的菜农“同甘共苦”呢?

    专家。“事后诸葛亮”常常无法给菜农提供有效信息。“菜贱伤农”屡见不鲜,原因无非是产销脱节、渠道不畅、信息不灵等,但专家每每总是换着措辞来重复这些原因,媒体也总是照搬照录。不出所料,专家再次详细分析了今次“自毁蔬菜”的原因,点评得“头头是道”,奈何却是事后“娓娓道来”。这对于减少菜农的经济损失没有丝毫帮助,反而清晰无误地告诉公众这主要是由菜农自身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专家,怎么会真正理解菜农的艰辛和苦楚,怎可能赢得菜农的尊重和信赖?其实,类似专家不独存在于“菜贱伤农”的事后分析中,在中国许多热点事件发生后,专家都会第一时间跑出来“以正视听”,而且从来就不缺少事事皆知晓的“全能型”专家。这样的专家,让菜农、让公众如何信服?

    政府。政府总能提出一揽子“破解之策”,但总是摆脱不了“菜贱伤农”的怪圈。湖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不仅对原因分析得“有理有据”,而且“胸有成竹”地提出了破解之策,仿佛一切都在运筹帷幄之中。“稳面积、提质量、活流通”的九字方针可谓切中要害,但是,这些好建议为什么要等到菜农“血本无归”之后才提出来?让农民闯市场,不等于什么包袱都甩给农民、什么风险都由农民来承担,政府必须在服务、引导、投入等环节做到位,这才是菜农真正期盼的“宏观调控”,而绝不是建成蔬菜基地后就让菜农“听天由命”了。

    批评家。一部分批评家再次将矛头对准了菜农,一曰这是菜农的短视和跟风导致的必然结果;二曰菜农“自毁万亩蔬菜”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究竟是“短视和跟风”,还是“独具市场眼光”,其实莫衷一是,也不独菜农才有。就拿去年火爆的《中国好声音》来说,今年一下子又有了《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音》等同类型节目,这是不是短视和跟风呢?再说,除了“自毁”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也许有,就是免费请市民来收摘。但是,郑州“萝卜哥”教训已是前车之鉴,保不准其他蔬菜也会被市民给“顺手”采摘了。所以说,真的不能过度责备菜农,“自毁”也是最后无奈的选择。

    正如一位菜农所言:“哥卖的不是菜,是苦涩。”这种苦涩究竟有多少人读得懂?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去尝试理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