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伤农”的情景几乎年年上演,今年也不例外。前有四川彭州百万斤莴笋菜烂在地里,后有海南尖椒、茄子、佛手瓜、圣女果、南瓜等滞销暴跌,现在又扩展到了作为湖南省蔬菜基地之一的汉寿县围堤湖。自3月上旬以来,因为卖得多就亏得多,当地菜农不得已自毁万亩白菜、包菜,以便抢种下一茬瓜菜,而瓜菜的市场前景依然不明朗。
菜农自毁万亩蔬菜,听起来就觉得苦涩和压抑,但谁又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心境?
菜商。天然的利益矛盾注定他们彼此间无法真正理解。相比“先种蔬菜后找市场”的盲目种植模式,围堤湖的菜农已经吸取了惨痛市场教训,转而采取“订单蔬菜”的经营模式。按理说,作为一种规避市场风险的市场契约形式,只要双方严格履约,这种模式是完全有可能将双方损失降到最低的。现实却是,菜商总是千方百计将风险转嫁到菜农身上,围堤湖菜农自毁蔬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面对蔬菜滞销,菜商拒付剩下的50%收购款,菜农被迫降价销售,但加上人工费、运输费、进场费等,结果是卖得多亏得多,耕掉反而能减少损失。菜商占据市场强势地位,怎会与深处弱势地位的菜农“同甘共苦”呢?
专家。“事后诸葛亮”常常无法给菜农提供有效信息。“菜贱伤农”屡见不鲜,原因无非是产销脱节、渠道不畅、信息不灵等,但专家每每总是换着措辞来重复这些原因,媒体也总是照搬照录。不出所料,专家再次详细分析了今次“自毁蔬菜”的原因,点评得“头头是道”,奈何却是事后“娓娓道来”。这对于减少菜农的经济损失没有丝毫帮助,反而清晰无误地告诉公众这主要是由菜农自身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专家,怎么会真正理解菜农的艰辛和苦楚,怎可能赢得菜农的尊重和信赖?其实,类似专家不独存在于“菜贱伤农”的事后分析中,在中国许多热点事件发生后,专家都会第一时间跑出来“以正视听”,而且从来就不缺少事事皆知晓的“全能型”专家。这样的专家,让菜农、让公众如何信服?
政府。政府总能提出一揽子“破解之策”,但总是摆脱不了“菜贱伤农”的怪圈。湖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不仅对原因分析得“有理有据”,而且“胸有成竹”地提出了破解之策,仿佛一切都在运筹帷幄之中。“稳面积、提质量、活流通”的九字方针可谓切中要害,但是,这些好建议为什么要等到菜农“血本无归”之后才提出来?让农民闯市场,不等于什么包袱都甩给农民、什么风险都由农民来承担,政府必须在服务、引导、投入等环节做到位,这才是菜农真正期盼的“宏观调控”,而绝不是建成蔬菜基地后就让菜农“听天由命”了。
批评家。一部分批评家再次将矛头对准了菜农,一曰这是菜农的短视和跟风导致的必然结果;二曰菜农“自毁万亩蔬菜”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究竟是“短视和跟风”,还是“独具市场眼光”,其实莫衷一是,也不独菜农才有。就拿去年火爆的《中国好声音》来说,今年一下子又有了《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音》等同类型节目,这是不是短视和跟风呢?再说,除了“自毁”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也许有,就是免费请市民来收摘。但是,郑州“萝卜哥”教训已是前车之鉴,保不准其他蔬菜也会被市民给“顺手”采摘了。所以说,真的不能过度责备菜农,“自毁”也是最后无奈的选择。
正如一位菜农所言:“哥卖的不是菜,是苦涩。”这种苦涩究竟有多少人读得懂?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去尝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