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探访中国吊车第一镇:产业集聚为新型城镇化造血
时间:2013-03-25 18:05: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俊杰 邓霞 

  “湖南常德——沿海一带——湖南常德”,在湖南常德鼎城区灌溪工业园区内,身着蓝色工装的胡远刚掰着手指,向记者描述着近些年来的上班路线图:失去土地的他带着淘金的梦想远赴沿海一带后,而今再次回到了原点常德。

  几年前,像大多数农村的年轻人一样,尽管前景未知,但胡远刚还是背起了行囊,加入打工序列。幸运的是,重新返乡的胡远刚看到眼前的灌溪早已今非昔比——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辆,闪烁的霓虹……亲历灌溪发展的胡远刚感慨连连:“之前的灌溪一片荒蛮,连个网吧都没有”。

  回到家乡,胡远刚接受了镇里举办的技术培训,他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产业工人。在这里,一些同样失去土地又无其他特长的当地农民,也摇身一变,成了胡远刚的同事。

  与胡远刚们相对应的,则是灌溪工业园区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繁忙的景象:车来车往,机器轰鸣。

  产业集聚助力经济腾飞,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灌溪用实践注释着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个被誉为“中国吊车第一镇”的地方,也实现了二次腾飞跨越。

  从农民到城镇居民的变身

  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过50%。但专家指出,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规模式扩张”现象,既没包含人的城镇化的应有内涵,也没有考虑到合适的产业支撑。

  记者留意到,在本届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人”才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因素,而百姓只有“乐业”才能“安居”,所以新型城镇化必须突出产业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詹纯新提出,企业不应扎堆大城市,相反,成熟并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应该落户到中小城镇,以更好地化解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被誉为“中国吊车第一镇”的常德鼎城区灌溪镇,即是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的发轫之地。而灌溪之所以由乡变镇以及后来的由衰到兴,自然也是源于中联重科。

  常德市鼎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书记杨学平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浦沅从上海内迁至常德灌溪,吸纳大量当地百姓进入浦沅工作,形成灌溪镇。而浦沅于上世纪90年代从灌溪搬迁至长沙之后,这个一度繁华的小镇难觅往日风采。2003年,中联重科收购浦沅后,旗下的汽车起重机发展史由此谋篇,重新具备了“造血”功能的灌溪再次活了起来。

  而今,中联重科与它的配套产业群,成了这个新城镇最引人注目的“居民”。

  据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党委书记腾明友介绍,工业园提供的就业发展机会,吸引了大批本地人才回流。在灌溪,2/3的企业员工均来自本地,约有9500名;其常住人口也增加到2.1万人,他们中的7000人是在灌溪工业园入驻后新增的。

  在园区上班多年的余明新,提及当前的生活状态,脸上洋溢着幸福。他说,自己之前在全国多个城市打工,四处漂泊,一年回家的次数不过两次。最心酸的是,每次回家年幼的儿子总是见他就哭,“以为我是陌生人”。现在,他们一家不仅其乐融融自己还可以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了。

  常德市鼎城区区长董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000元,但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灌溪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早已突破10000元。她认为,在农民转型为市民的过程中,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熏陶的高素养产业工人,生活习俗和文明礼节潜移默化影响着附近居民,带动了城镇逐渐从农耕形态向现代文明的进化。

  产业反哺地方财政提升公共服务

  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产业集聚的同时还带动了多方面综合配套的快速发展。

  “灌溪镇的常住产业工人就有上万人,以每人年消费最低1万元人民币计算,整个消费市场就有1亿元,第三产业前景可观。”杨学平告诉记者,产业带来的可观税收,加上城镇日益增长的内生需求,使政府有了财力和动力为百姓的基本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撑。

  担任灌溪镇政府负责人多年,如今担任管委会书记的杨学平目睹灌溪一步步地壮大。在鼎城,城镇化的内生需求正在将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灌溪扩展到48平方公里。

  腾明友也认为,成熟的产业进入城镇反哺财政,使得这些地方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政府有了财力,就可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改善民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劳动力群体。

  “2012年,中联重科在常德市灌溪镇的园区产值120亿,创造了全镇78.1%的工业总产值和67.4%的税收,带动了当地153家配套企业。”腾明友介绍。

  杨学平介绍,灌溪工业园三产服务体系日益完备,规模较之前扩大了4倍,在产业及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的需求拉动下,由政府投资1.25亿元修筑的城镇骨干路网,将城镇已建成的安置小区、产业工人公寓、三产服务和产业配套连接起来,镇上甚至还开辟出两路公交线路,现代化气息已越来越浓,还同步解决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提高了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

  在杨学平看来,产业集聚还带动了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他分析说,由于灌溪周边的剩余劳动力或者是年龄阶段的劳动力不断涌入到企业,成为产业工人,他们的身份也由农民变为市民,家里的田土要委托或者租赁给他人耕种,这也有利于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杨学平说,当前农业产业化最大的瓶颈就是土地的局限性,一家几亩,难以形成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最有效途径就是要扩大规模,加强机械化程度。“灌溪模式”也证明,土地得到有效流转后,现在灌溪已形成优质稻生产、葡萄和蔬菜种植等规模农业。

  与此同时,规模生产对农业新技术开发和推广也提供了市场需求与可能,吸引来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聚集,在加速第三产业及服务内容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统计,2012年,该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09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60.8%。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