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是新型城市化内在要求。
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新型城镇化成为一大强音。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发展平台的壮大以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直接关系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也决定着中国转型升级的成败和现代化大局。这场发生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内的宏大历史进程,与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起,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之视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为基本特征,要求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路,并与工业化实现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实现相互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这条新型道路的核心统揽。虽然目前新型城镇化的专门规划和总体部署尚未出台,但围绕“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的战略,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为新型城市化埋下了深刻的伏笔。这些伏笔和提前布局符合新型城镇化未来的方向和内涵,也是珠海科学崛起换挡提速的内在需求和科学路径。
当然,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各种挑战。比如入户门槛的降低、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各项配套改革需要以勇气和智慧突围。比如珠海是否能进一步改变部分地区土地实际利用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失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偏低的现实,克服“三化”协调发展的各种障碍,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珠海新型城镇化的高度和科学崛起的梦想能否实现。
珠海能否为国家战略的推进再次闯出一条示范性道路?我们拭目以待。
“四化融合”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园区高端规划、智慧城市提速,新城新镇高标准规划建设,共同勾勒出一条“四化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珠海道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关键之一。
从新型工业化角度看,珠海已经确立构建以高端和特色为特征、以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为目标的“三高一特”(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海洋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现代产业体系,而这恰恰需要新型城镇化创造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的产业发展环境,是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产业路径,也是珠海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着力打造的“三大板块、一区一带”(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高新区板块、以高端服务为重点的东部板块、以高端制造为核心的“两港”板块三大板块,西北部“黄杨山生态绿核”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以万山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沿海特色海洋产业发展带)的现代产业布局,则巧妙以产城互动作为发展重点,实现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空间与部门的双重转变,在创造产业支撑的同时,也着重持续推进城镇化。
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而重点规划的“黄杨山生态绿核”生态农业示范区及以万山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沿海特色海洋产业发展带及幸福村居建设、西部生态新城、平沙小镇等工程,完成了从过去产业粗放模式到“产城融合”理念和模式的升级,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可开拓的空间。
在这种互动中,珠海有望摆脱过往“农民进城”的“候鸟式”迁移,或表象上城镇人口规模的单纯扩张,而真正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在人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中,开始经济形态和生产力的新调整和农民市民化的新融合。
与此同时,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下,珠海从规划一体、建设一体以及体制机制上解除城乡分割的制约,从战略上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即以创造供给的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性调整,以创造需求的新型城镇化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
除此之外,珠海以建设国内一流智慧城市为目标的信息化进程也骤然提速,并着眼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这将是一条“四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珠海道路能否争创出一个珠三角典范?
新城小镇演绎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珠海蓝图中新的城市发展平台,承载折射出珠海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代表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按照要求,未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全过程将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
生态文明是珠海最为闪亮的品牌。过去30多年,珠海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的示范,如今,在“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下,珠海提出了更高的生态文明目标。
这些理念将贯穿于珠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揽中。就城镇化而言,珠海未来规划同样围绕着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特征构建和推动,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和实践。其中,正在规划建设的大学小镇、平沙小镇、西部生态新城是珠海以生态文明为支撑的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进一步尝试。
珠海高新区聚集了4家大学和近5万大学生。是国内并不多见的大学伴生镇。在未来大学小镇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珠海大学发展实际,把高校建设与特色城市建设相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学小镇城市形态。
平沙新城建设是要成为珠海西部产业片区中为周边产业区提供行政、商务办公、居住多元配套服务的新城区,打造成滨海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社区配套完善的滨海新城。
在环境美化方面,平沙新城拟建设景观绿地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融景观、体验、游赏于一体的绿色线性开放空间,在海、绿港和新城之间犹如一条纽带,建立起良好的共生互动关系。绿地系统最大化地将滨水景观资源引伸到地块内部,以激活离岸地块的空间活力和土地价值。
未来的西部中心城区则直接以生态新城为目标,取山为背景,以水为笔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任意一点都可以遥望以山为背景的特色面貌,在城市街道小巷的随意一处都可欣赏以水为笔墨的和谐景观。
这些新型城镇化的珠海缩影,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珠海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代表着珠海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方向。
三大领域齐头并进
旧城改造提升、园区新一轮规划建设、幸福村居建设三大工程形成合力,既是珠海科学崛起的必须,也将是未来珠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看来,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应分为三步:一是城市老城区改造,通过工厂外迁形成商业区、服务区和适合居住的居民区;其二是工业新区,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将成为未来的新经济增长点;其三是农村新社区即社会主义新农村,指靠近城镇的农村社区建设,它们不仅吸引了农民前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走城镇化路,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走。
以此反观珠海,三大领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当中。
主城区提升是珠海目前的一大重点工程。按照《珠海市“三旧”改造规划(2010-2014)》,珠海市拟改造地块为525宗,总用地面积5.91万亩(合计39.40平方公里)。其中,旧城镇、城中村拟改造地块146宗,拟改造用地总面积为1.53万亩;旧工业区、旧厂房拟改造地块218宗,拟改造用地总面积为2.47万亩;旧村庄拟改造地块161宗,拟改造用地总面积为1.91万亩。而改造项目主要用途是发展城市综合体、保障性住房、旅游服务,以及高端办公、酒店、专业市场。
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珠海产业园区发展在规划水平、体制机制、自主创新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有很大发展空间。自去年以来,珠海启动全市范围内的园区进行重新规划论证和高端谋划,并转变招商引资模式,在园区建设中坚持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融合,将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接轨,促进产业发展带动新城建设,实现产城互动融合。
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的系统性举措,珠海于去年全面启动幸福村居建设,启动“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六大工程,并制定9个配套文件。此外,珠海还与省住建厅签订合作协议,先行先试创新探索新型住区和幸福村居建设。
可以说,上述三大工程所形成的合力,既是珠海科学崛起的必须,也将是未来珠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以人为本提升城镇化质量
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正在逐步完善。与此同时,虽然前路漫漫,人的城镇化及城乡共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
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珠海在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上成效颇丰。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生需求。珠海着眼长远,提前预留用地,目前在全市范围储备了28块用地作为保障性住房用地,用地面积约105公顷,约可建设3.6万套公租房。
根据刚刚出炉的2013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珠海今年计划投资3.55亿元,对大镜山保障性住房进行装修及室外配套建设,对南屏沁园、唐家人才公寓进行主体建设。
降低人口转移门槛,入户政策改革也是关键一环。目前已有4233名异地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入户”政策成为新珠海人。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珠海以131个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等为载体,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教育也致力于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更多惠及异地务工人员子女。
社保方面,以养老金为例,珠海新农保月平均养老金由246元提高至411元、城居保月均养老金由374元提高至516元,惠及全市3.9万参保人,养老金水平居全省第一。
通过加大投入,推进系列民生工程,一张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正在逐步完善。与此同时,虽然前路漫漫,但通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建设,农民、农民工的市民化以及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的推进,割裂的城乡观念也开始潜移默化地走向共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