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1日电 题:中国城镇化须直面“城中村”难题
作为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农业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谋生,而由此催生的“城中村”、农民务工人员市民化问题,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不能回避的难题。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拉开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大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亦在上任后的首场记者会上强调,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让农民务工人员逐步融入城市。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52.6%,有大约2.6亿农民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虽然进城务工大潮已持续数十年,但由于其“亦农亦工”的身份,绝大部分已在城市“安身立命”的务工者只能“蜗居”于“城市之疮”城中村。
目前,中国的“城中村”以低矮拥挤的违章建筑为主,环境脏乱、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游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内部通常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在近日举行的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每月谈”论坛上,浙江杭州原市委书记、现任杭州国际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平指出,“城中村”是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本地人与外地人差距的集中反映,如果不改造,很可能演变成西方的“贫民窟”,严重影响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稳定。
然而,由于目前农民务工人员市民化途径的缺失,城中村仍将这些人隔离于城市底层,导致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被边缘化。
“必须解决农民工的‘国民待遇’问题”,吉林省四平市市长石国祥在论坛上直呼,农民务工人员的户籍、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要达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水平,实现真正“安居乐业”,否则难以支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表示,使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就农民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具体路径,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刘森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创造更多、更稳定的就业,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满足农民务工人员最基本的“有活干、有钱赚”的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注入动力。
据刘森介绍,河南长垣曾为著名滞洪区,且缺乏矿产资源。如今,长垣起动机制造业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医疗机械卫生材料生产占全国市场份额41%,亦成为中国第一个厨师之乡,实现了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
除了产业支撑就业,还需以机制改革实现公平。刘森指出,新型城镇化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难题,户籍管理、社区管理、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至关重要。中国应试点改革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打破城乡规划和乡村规划相分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