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宜春讯 (记者钟瑜)城里人休闲的脚步转向农村,工商资本正在集中下乡,农民的收入迅速增长,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镇化美景相得益彰。这是宜春继三年城镇化大会战后再次启动城镇三年升级战取得的丰硕成果。
今年上班第一天,宜春就吹响了实施“四大战役”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集结号,城市建设三年升级战就是其中之一。连续几次战役中,该市举全力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增强聚集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县级城市,逐步形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构建“丰樟高”城市发展群、320国道和昌铜高速经济发展带的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各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择优培育重点镇,加速构建城镇化发展节点,强化农民建房管理,全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目前,全市在建城建项目221个,竣工416个,累计完成投资466亿元,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48平方公里。宜春成功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并获“最具幸福感城市”。
引导工商资本反哺农业,为城镇化发展夯实基石。在袁州区20平方公里的省级科技示范园,香港东升、台湾三友等20家企业纷纷寻“绿”而来,带动配套涉农项目55个,进资17亿元。全市去年以来引进农业项目90个,实际引资30.69亿元。资本下乡,产业上位,宜春的农村如今已驶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快车道。全市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2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25家。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都分别建成了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县(市、区)创建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993元,总量和增幅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该市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共享城镇化生活的幸福画卷。全市去年投入新农村建设投资3亿多元,统筹谋划水、电、气、路、通信、文化和体育设施以及环保生态工程建设,仅去年就解决40.5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家店信息化改造730家,列全省第二;35所城区中小学新建、扩建工程竣工,新增学位5.4万个。一个“无缝对接”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正在形成,农村菜市场、超市、卫生所、图书室等一样也不缺。宜春还把眼光投向新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带动城镇化提质升级。宜春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锂电新能源新技术产业基地,1月份晋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吸引4万余农民工迁入。全市去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