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变化折射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困惑
吃喝不再唱主角,数字过年成时尚,亲情“围城”现象凸显……在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悄然发生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巨变带来的进步、困惑和重构。
“今年春节,饭局酒场变少了,不少朋友都出来打球、健身,这个年也过得轻松、舒坦。”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生活的王恵军,春节假期每天和朋友去羽毛球馆锻炼一两个小时。
以往,普通家庭只有到了春节,才舍得享用比平时“奢侈”的饭菜,许多年俗也都是围绕饮食而来。现在,老百姓的日常饮食无论从品质还是数量都堪比“年货”,过年吃喝的习俗逐渐被追求健康、身心放松的个性化选择取代。
贴春联,拜大年,给压岁钱,这些春节的标志性习俗也正发生改变。
打开微博,与春节、新年相关的祝福信息不计其数。网友在自己的微博写几句祝福语,贴上喜庆的春联图片或自己的个性照片,然后一口气“@”(标记)一群好友,好友就能同时收到新春祝福了。
过年送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如今,使用手机二维码,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或第三方支付软件汇款的方式发红包,成为一些“时尚”人的新选择。
在广州一家港资企业工作的邓邵峰春节没有回湖南过年,他给3岁的小外甥发送了“二维码压岁钱红包”,以表达对亲人的祝福。“过年回不去,不能当面给外甥压岁钱,汇款又太繁琐,朋友介绍了这种方法,用起来很方便。”他说。
不过,这种“数字化生活”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求。“现在面对手机和电脑屏幕,缺少了面对面沟通时的真情实感。长久下去,可能会让亲情更浮于形式。”一家社交网络公司的工程师张延巍说。
城镇化浪潮也冲击着曾经稳定的家庭结构,亲情“围城”正在上演。
在深圳工作的赵国栋节前带着妻儿回到了内蒙古的小县城。然而没待几天,妻子和孩子就不适应不能每天洗热水澡的生活。
赵国栋常年待在深圳,和久居乡土的不少亲戚缺少共同话题,往往寒暄过后就陷入沉默。几天后,赵国栋甚至产生了提前回去的想法。然而等到真要离开的时候,看着日益衰老的父母,他不由得又眼含泪水。
年轻一代生活在大都市,老去的父辈蜇居在旧乡村。人口老龄化和城乡二元结构叠加,使中国千百年来稳定的复合式家庭结构逐渐被“421”式的直线家庭结构代替,而且代际、城乡和职业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在外地时想回家,回到家又想离家——春节成了亲情的“围城”。
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学者杜臻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转型之中,一些民俗和观念会逐渐淡化,新的民俗、价值观又会形成,它们都处于不断沉淀、消失、再次融合与形成的发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