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雾霭把山腰以下全部“淹没”,但山顶依然阳光明媚。位于山顶的梁平县柏家镇沐浴在阳光中,仿佛“天上的街市”,纯净而明朗。
拥堵
镇长眼里最急迫的事
柏家场镇大约有0.5平方公里,在梁平县属于中等规模的农村场镇。和一般山区场镇的寂静不同,柏家人多、嘈杂。
大年初二,早上七八点钟,大街小巷的店铺几乎全部开张,吃的、穿的、用的,各种城市商业业态,以及学校、银行、医院、邮局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一应俱全,只有赶场农民肩上的背篓和空气中夹杂着的泥土和羊粪的气息,表明这里是真实的农村。
柏家镇镇长刘中培,背着双手游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不时有人向他招呼并递上香烟——他被称为“父母官”。
但刘中培的行政指令,也有未能抵达之处——没有足够的商业市场,大部分农产品和日常百货用品,只能在狭窄的主干道两侧交易,游摊小贩推着小车或背着背篓当街叫卖,实在难以给拼命按着喇叭的汽车、摩托车让出通道。
逢赶场天,过境车辆要穿过这座场镇,甚至需要半个小时。
治理场镇秩序,让人车分流,是刘中培眼里“最紧迫的事”。
实践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
柏家镇党委书记张习腾,对刘中培的“紧迫”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柏家场镇目前的拥堵,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历程中,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必经阶段。正如整个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任务是转型升级,而走到这一历史关口,其基础正是前三十年粗放经营模式所积累起来的经济总量。
张习腾更愿意将柏家场镇的拥挤,看作是这个山区乡镇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表现。
梁平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柏家镇有常住人口17279人,城镇常住人口为2760人,城镇化率为15.97%。而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1.3%,重庆市为55%,梁平县为35.9%,比较而言,柏家镇的水平不高。
但张习腾对这份账单“比较满意”。最近两年,该镇城镇化率从12.92%提高到15.97%,年均增幅1.525%,也就是说,每年有264个农民从周边乡村涌向这座场镇,变身为城镇居民。
事实上,在农业税全免、种粮有补贴的政策环境下,让农民进城,并非一件易事。
重庆科技学院教授彭体春认为,农民转户进城的最大障碍是难以找到“生产替代”,换言之,农民转户进城后找不到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在城市或城镇为农民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柏家农民乐于进城,正是得利于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
从2009年开始,柏家镇给出比平原乡镇优惠得多的招商引资政策,先后引进了12个规模以上工业项目,新增1000多个工作岗位。其中,一家为沿海电子企业作粗加工的电子元器件厂,就为柏家提供了300余个就业岗位。
事实上,1000个工作岗位带来的新增场镇人口,远不止1000人。张习腾介绍,一个农村家庭中只要有一个人在场镇上班获得稳定收入,家庭其他成员迁往场镇居住,就成为可能。
按照我市目前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一个农村家庭通常能获得约10万元的补偿金,这笔钱能够在柏家场镇购买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足够一家人居住。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没有工业化,就不能扩大就业,城镇人口不但不会增加还可能流失;而没有城镇化,就提供不了稳定的劳动力,工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张习腾说。
困扰
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不良
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场镇,柏家场镇的容纳能力,已经捉襟见肘。
目前,柏家场镇居民人均占有道路0.0003公里,占有公共绿地0.64平方米,占有商业市场3.05平方米——场镇居民的诸项公共资源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得多。
刘中培坦言,目前的拥挤,如果和柏家场镇过去的清冷比,是好事,但从场镇未来的持续发展看,是坏事。
场镇的拥挤,已经给这个山区乡镇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困扰。
一个能新增200个就业机会的建材项目,已经和该镇谈好了入驻的所有条件,但柏家却拿不出新的用地指标,项目面临流失。
同时,一年前签订意向性投资协议的另几个项目,也已经开始打退堂鼓。
“明明有饭吃,却因为自己消化不良吃不下去,导致营养不良。”刘中培这样形容。
为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柏家镇已有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首先是对场镇总规进行修编,把场镇规划面积从0.43平方公里扩大到0.78平方公里,几乎翻番。
这个全新的规划,甚至借鉴了主城商圈建设的“一般经验”:把镇政府从原址迁出,腾出空间兴建容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城市商业中心”。
此外,这个场镇建设升级换代的规划中,还包括一个日处理水3000吨的水厂和一个液化天然气站,以及一个小规模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逐步跟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新的一年,刘中培最大的心愿,是上级政府能多拨点钱,帮助柏家场镇多修几条路,多栽几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