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长吴晓青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欧美等发达国家耗费了三五十年时间才基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他告诫中国人,“要正确对待当前的大气污染形势,充分认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老百姓天天在讲的事,环保部今天才首次回应,妥不妥当,且不去说。单这句“三五十年才基本解决”的“才”字,人们感情上就接受不了。这句话暗含了另一层意思:我们还不是发达国家,我们需要基本解决的时间,还要更长。
事关十三亿人生命健康的大事,用人家半个世纪前的治污认知、治污方式、治污能力,与今天的中国作攀比,环保部——这个代表国家环境保护最高职能部门意志的表态,既与今天处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实力不般配,也与焦虑与期待中的民众意志不匹配。
1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的污染、室内的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
按说,同吸一口浊气的环保部,包括吴部长在内,也都与每个民众一样,属于“跑不掉”的那个。但环保部官员的淡定,却超出了一般民众的心理素质。吴部长也承认,“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近2/3的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但他在回复“现阶段环保工作存在哪些差距”时,说到了“不科学发展”,说到了“机动车保有量”,说到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观念”,却偏偏忘了说环保部在行使职能上的差距。
淡定的吴部长,去年6月曾因指责美国驻华使馆公布PM2.5数据是“干涉内政”,引起诸方热议。其实对于中国的空气质量问题,如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谁爱播不播,都应该表现出应有的淡定。如果公布的数据不科学,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报自己的数据,并且提醒对方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扯到“干涉内政”的层面,就不是数据过不过硬的问题,而是心理素质过不过硬的问题了。
从“干涉内政”说,到“三五十年持久战”说,人们希望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时候,环保部不愿讲国际惯例;不希望国际惯例的时候,环保部语重心长地把惯例拉出来了。担当国家环境保护重任的环保部官员,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环境污染这个涉及百姓生命健康的问题,便更多地成了国家面子问题了。这种偏爱面子的话,不是普通百姓的身心所能承受和接受的。
如果说,比非典更可怕的是雾霾,那么,比雾霾更可怕的是什么?麻木。英国人用三五十年时间才制服雾霾,事实不假。但是,半个多世纪后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一个把“美丽中国”的目标写进十八大报告的中国,一个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各项领域创造过无数奇迹的中国,不是有没有能力解决不让人民“服雾”的问题,而是职能部门有没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问题。半个世纪前的英国,人们用生命的代价为世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但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失败之路,肯定不应成为今天中国的必走之路,更不应成为在失败中攀比失败的借口,成为不作为时推诿的理由。
智者总是把别人的教训当经验。不走老路的中国,显然包括了不走别的国家环境污染失败的老路。面对“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这样的数据,面对PM2.5节节爆表的数据,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淡定地推给我们的未来,推给艰难呼吸中的下一代,甚至下二代。环境治理,时不我待。请淡定的环保部官员,三思,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