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各有各的理由,但为过年回谁家而离婚,却是令人哭笑不得,婚姻如此经不起小小的考验,的确是令人纠结。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国人的过年情结。因为年轻人在外地打拚,且在异地安家,夫妻两个的老家天各一方,老家有自己的父母,过年了,不回去陪陪老人,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毕竟老人最喜欢的是一家人团聚,但年轻人却是分身无术,不可能“鱼和熊掌”都得兼。
都不想让自家父母“落单”,这样的年轻人难能可贵,可解决“过年回谁家”却不是鲁莽地采取“离婚”,因为这绝对是老人最不愿意的,如果他们知道因为儿女因回家而离婚,恐怕他们早就主动提出不让其回家了。“过年回谁家”是每年都会碰到的难题,解决起来看似方式很多,比如采取轮流制,今年陪男方的父母,明年陪女方的父母;或是请两家的老人到自己居住的城市……但也似乎是没有一种方式是皆大欢喜的。
诚然,解决“过年回谁家”,最需要的是家人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因为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必定会“牺牲”另一个人的“利益”。可我们该拷问的是,为何过年回家就这么折腾人?在我看来,之所以造成“过年回谁家”成为离婚的“由头”,其实质是回家的次数太少了。年轻人回家次数为何少?一方面是带薪休假没有真正实施,甚至还要被迫加班,另一方面是回家的路太艰难了。特别是到了过年,“一票难求”就成为回乡的“恶梦”。真如报道中那位陈小姐所说的,“他家在山西,我家在河南,不管是回谁家过年,买票都是个大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要站着回去。还得提前准备各种礼物,一通儿折腾下来比上班还累。”如此疲于奔命,弄得陈小姐现在听到“过年”两个字就怕。与陈小姐有着同样感觉的人恐怕不少。
家和万事兴,回谁家过年这个事虽然看起来不大,可解决不好问题也不小,可能连年都过不好,甚至会闹离婚。因此,解决起来不仅需要小家的“和为贵”,更需要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上的“体贴”。何时能够让回家的路不再艰难,何时让回家的日子并不只是限定为“过年”,那回谁家过年,根本就不会成为离婚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