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公信流失已经烙在人心上
时间:2013-01-30 16:28:44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肖畅 

  日前,重庆警方跨省“约谈”不雅视频爆料人朱瑞峰,并要求搜查相关证据,而朱瑞峰拒绝提供。朱瑞峰还表示,除受到处理的11名官员,他手里还掌握多名重庆市厅级以上官员的不雅视频。

  重庆警方侦办的是“敲诈勒索案”,强调不雅视频是犯罪证据,并认定这些证据由肖烨犯罪团伙成员提供给朱瑞峰。取证的法律程序是否妥当?朱瑞峰的律师提出了质疑,强调了取证人应有的权利。但就办案方式传递的信息看,朱瑞峰是被当作取证人,还是当成了涉案嫌疑人,难以分辨。近日朱瑞峰还曾被不明身份的警察“围堵”在家,竟在微博上声言权利,表达承受一切结果的心理准备,有人解读为这是在求救,可见取证方式让人多有不解。

  该案将如何处理,朱瑞峰将受到怎样的对待,这些还是未知数。但与一系列跨省、追捕、约谈、取证案例一样,网上的反应多体现为猜测、怀疑,不少人担心朱瑞峰受屈,疑忌取证是为消除不雅视频的各种印迹。至少可以肯定,不良印迹可以消除,但人心无法消除,这些印迹已烙在了人心上。

  朱瑞峰本人的反应同样让人深思。他掌握了证据,不是第一时间向权威部门举报,而是走网络、媒体的渠道。重庆警方找其“约谈”,“围堵”其家,朱瑞峰要在网上寻找支持的声音。警方取证说是要侦办案件,配合反腐工作,朱瑞峰却不听不信,坚持自己搜证,说将来还会公诸网络报章。很难说朱瑞峰偏执,正因为同类事情、案件一再发生,恶劣影响没有消除反倒累积,耳濡目染之下,一般人自然训练出了特殊本事:揭露腐败要走网络渠道,自我保护也要在网络上找力量。网络从一个信息发布、传播的渠道,变成一个权利的庇护场所;本是庇护公民权利的执法部门,却时时让人敬而远之。

  网络只是一个信息平台,作为工具而使用,本无法替代政府的功能。但是,网络力量现在已更容易取信于人,网络凝聚了本该由政府呈现的公信力,更多人相信在网络上可以正常发声,可以凝聚意见,可以获得声援。观察执法部门与网络的现状,权力、权利仿佛各自形成了庇护场所,并相互角力。这成为一般人的认识,也塑造了一般人对这种跨省“约谈”、取证的本能反应。

  腐败的印迹、庇护权利的形象、权力自我庇护的印象,都折射于人心,反映于政府的公信力问题。出现了腐败,政府是坚决查处,给人们交代,还是忌惮负面影响,努力清理痕迹,这决定了政府的公信力。腐败线索是更多从网络出现,还是更多由政府主动呈现,政府的反腐有没有跑赢网络、媒体,这都决定了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一再失分,不仅朱瑞峰忌惮警方的取证,连旁观的人们都愿意相信他正受到不公对待。

  重庆不雅视频案线索都有,顺藤摸瓜,彻查到底,不容回避,这才是“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反腐的决心和勇气足够大,人心的不良记录也会慢慢消除,这就看以多大决心对待腐败,拿什么态度对待权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