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富差差距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大,可能也不像官方公布的那么小。
在2004年之后,基尼系数达到0.465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该数据,被嘲笑为贫富差距过大不好意思公布。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补上了这一课,从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虽然基尼系数仍然较高,但仍然取得成果:连续四年基尼系数回落、低收入阶层收入上升是一大幸事;八年不公布系数的空窗期,基尼系数仍在0.4到0.5之间徘徊,贫富差距没有正常化,是第二件幸事。最重要的是,统计局居然开始公布敏感数据了,而不是像地方房地产价格一样消失于无形,或者弄个指数来忽悠。
统计局的数据照例受到质疑。去年12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公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东部地区基尼系数为0.59,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57,而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55。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隔悬殊。
孰是孰非?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先生认为,无论官方统计还是民间调查,都需要建立科学的统计制度,规范的抽样方法,适量的、妥当的样本数目,以及严谨的发布态度。马建堂先生说了一句正确的话,却没有落实于行动,我们没有看到国家统计局的样本口径、权重等具体资料。
根据有限的材料来看,国家统计局最大的可能性是低估了高收入人群的灰色收入,这将直接降低基尼系数。而西南财大有可能低估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为了论述方便,做个简单模型,以100人的群体与房产收入为例。
假定某个群体共一百人,如果最穷的50人拥有5套房产;次穷一族拥有5套房产,也即中等以下收入人群共拥有10套房产,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共25人,拥有10套房产。按比例来说,50%及以下人口拥有25%财富;75%以下的拥有50%财富,(100%以下当然拥有100%财富)。此例基尼系数为0.3125。
再假设,如果最高收入群体实际拥有20套房产,按比例来说,依收入,50%以下的拥有1/6财富;75%以下的拥有1/3财富; 上层拥有2/3财富。此例基尼系数为0.4583。如果最高收入阶层实际拥有30套房产,50%以下的拥有1/8财富;75%以下的拥有1/4财富; 上层拥有3/4财富。此例基尼系数为0.5313。
可见,如果高收入阶层漏报财产或者瞒报财产,会使基尼系数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我们把这种假定分析集中到最富的百分之五或百分之一,这一变化将更醒目,在社会上直接反应,就是这样的数据违背常识。灰色收入、隐性收入、隐瞒财富正是收入调查中最困难的部分。2010年,王小鲁先生与国家统计局的一场论战,王小鲁在题为《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研究报告中,认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隐性收入高达9.26万亿元,其中定义为灰色收入的部分为5.4万亿元。国家统计局某些人认为高估,但承认在收入中有漏报部分。由于无法掌握高收入阶层的总资产,基尼系数只能毛估估,看个大概。
西南财大的调查则是基于全国320个社区和村庄,对8438户家庭进行的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住房资产、金融财富、收入消费等方面。已经有文章指出,西南财大的报告低估了低收入人口的数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一份英文资料中给出了城镇有25%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6420元以下,农村有25%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4294元以下的计算结果。有人指出,这一结果意味着,“在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四户中有一户的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即每天约为6元以下,农村中四户中有一户的人均月收入在100元以下,即每天3元钱以下。这意味着中国有四分之一家庭濒于或正处于饥饿状态中。”这种极端现象不现实,因此,课题组在计算基尼系数时,“将收入小于0的家庭去掉,同时去除最高和最低收入的1%的家庭。”
统计数据会说谎,最差的情况是统计数据变成政治数据,较差的情况是统计数据变成质疑数据,好的数据是经济科学的基石。国家统计局的基尼系数未必准确,西南财大的数据同样存在疑问,我们还不能知道真正的贫富差距多大,只能得出较模糊的结论,差距比较大,这两年没有再扩大。不满意?相对认真的数字总比没数字好。(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2013/1/21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