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雾锁京城,会痛的呼吸怎么治
时间:2013-01-16 10:24:07  来源:观点中国 

曾经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

    “北京咳”是来源并流传于外国人口中的一种称谓,它特指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到北京,会神奇般的“不约而同”患上咳嗽、嗓子疼痛、上呼吸道发炎等病症的现象。如果说这能够得出因为长期生活在北京而“习惯”于被污染的空气,使北京人获得了更“坚强”的体质,外国人太“娇气”的结论的话,那么这不啻为对想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的一种羞辱。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出于对北京空气污染的忧虑,有外国运动员曾声称要“戴着口罩来北京”——这种姿态曾让国人觉得很夸张,甚至不满地将此解读为对东道主的不尊重。这几天走在北京街头,看着许多人为防雾霾而戴着厚厚的口罩,就会充分理解外国人当初的忧虑。据报道,北京部分药店的防尘口罩已面临断货。

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是环境恶化主因

    PM2.5的排放不仅涉及到节能减排,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以及机动车的尾气监管,而且还与道路扬尘、建筑粉尘等分散污染源密切相关。

    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逼着中国人思考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这一次的重污染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尚无权威的报告和分析,但显然,肯定是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所累积的恶果。GDP数字有多虚高,今天的PM2.5数字就有多高。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

PM2.5“爆表”,政府必须有所担当

    PM2.5“爆表”,首先是有政府的责任。包括,过去几十年以来,政府部门不与国际上通用空气环保标准“接轨”,一直用PM10来自欺欺人,更不及时公开城市污染尤其是PM10或PM2.5的相关信息,即便公布了,也不更新,有一些数据也不够真实……除此之外,城市过大,人口过多,供暖、尾气过于集中,而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形同虚设,权力寻租,盲目追求GDP,对一些未脱硫脱硝的重污染企业只罚不关,甚至进行保护。对于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必须有所担当。

    要看到启动应急方案只是权宜之策,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导致的污染物累积,并不是一两个措施就能出现明显改善,更不可能靠公众自身的防范与配合就能拒污染于千里之外。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

面对雾霾,我们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虽然政府部门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政府部门并非唯一的肇事者,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PM2.5“爆表”的肇事者。比如,对于北方的大部分家庭而言,都住在了有暖气房子里,但几乎没有人能知晓热电厂的污染有多严重;我们每个家庭都要买车,而且,很多家庭都在追求车的大排量、大功率,可汽车从来都是扬长而去,留下多少尾气,则从来不去关心;再比如,我们要看电视、上网、要开空调,这都需要用电,但从来不计较“火电”背后能够烧多少煤炭,排出多少污染空气。

    政府层面上要做的事是长期性的艰巨任务,而对于个人而言,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要求大家不出门,不呼吸显然是饮鸩止渴。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自我保护——尽量减少外出;一定要外出,戴口罩、尽量不骑车、不抽烟、回家后洗脸、漱口、清理鼻腔。看似简单的行为,也许会使你避免几十年后罹患肺癌的风险,与其“习惯”或“无奈”,何不积极的试一试呢?

伦敦曾被雾霾围困,英国人的应对需要我们学习

    伦敦当年也曾被雾霾围困,可在看得见的努力下,伦敦成功地摆脱了污染和“雾都”的帽子。1952年那场大雾之后,英国人痛定思痛,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以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随后又采取系列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并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严惩不达标地区。可面对这一次可怕的雾霾,我们的政府部门作了哪些努力呢?

    我们没有伦敦那样几天之内死亡几千人的悲惨过去,并不代表照此下去不会面临这样的未来,要避免历史重演,唯有吸取教训切实想办法改善糟糕的空气,才能获得和伦敦一样的改变,英国人做到了,我们也应该有这个信心。

治理环境,政府从应急预案变成实施方案开始

    空气污染的治理是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只盯着未来治理目标,而忽视现实的污染威胁,那么公众的健康,将成为这个过程中的牺牲品。空气污染的治理,可以慢慢来,但民众的健康保护,却是最紧要、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政府,应把空气污染当成一种“灾害”,尽全力应对,当好公共健康安全的守护者。

    空气污染应急预案不能停留在纸上,只有不折不扣地落实才有效。可是,应急措施由谁来启动,这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环保部门显然难以发号施令,能否由市政府出面统一安排。应急预案中,减少污染单位的排放、减少工地施工、公车部分停驶、增加清扫保洁作业、叫停学校户外活动等要求,需要动员到许多部门单位。这样的动员如何到位,如何做好监督,当有机制的保障。此外,减少户外活动、减少车辆上街等社会动员层面,要想执行好,需扩大信息发布渠道,如可以像暴雨预警那样,短信通知到每个人,还可以让居委会、社区医院、车友会等介入,做好民众的说服工作。

转变生活方式,是民众自我保护的最好措施

    从本质上言,城市生活遭遇雾霾、污水之困,还是与人们这种原初状态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城市不比乡野,有那么大的山、那么多的水、那么密的树、那么广的庄稼、那么少的人。一边是人口几何级数的增长,一边是大自然自净能力的缺失,这一“剪刀差”的结果,怎么会不出现让人忧心的局面?

    数千万人共同生活在这么逼仄的城市空间里,真的不可以既从空气里呼吸又恣意向空气中排污,真的不可以只要求别人讲文明守规范而自己是例外。“从我做起”“从点滴累积”,也许比所有指责和埋怨都更有建设性,都更是一份“增量”。因为如果不这样,都希望别人首先开始做,其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从中受害。空气污染,不分贫富贵贱,同呼吸共命运。这些年,有关疾病的急剧增多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各项致污源中,企业的排污首当其冲,数百万辆机动车的排污亦可能等量齐观。空气治理,政府监管力与动员力则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变量。因之,如果企业只要效益不要空气、水,严治甚至取缔就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如果每个人能够坚持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这点滴行动就是最美的城市文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