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央经济会议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潜力
时间:2012-12-17 11:35:52  来源:京华时报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昨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用较重笔墨谈及城镇化。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高密度提及城镇化引发高度关注,他强调“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不光是高层频频提及,“新型城镇化”也成为专家和学者最热的研究议题。到底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其到底新在哪里?持续升温的热度又缘何而来?

明年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原文摘录

解读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将以提升城市整体水平为重点

“城镇化”逐渐升温。9月7日,李克强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此后对于城镇化,李克强有过多次表述“破解城市二元结构难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高层定调之后,很多与之相关的研讨、调研相继展开。

到底什么是新型的城镇化?新在何处?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十大经济学家论坛”上,各位专家对于新型城镇化各抒己见。

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贾生华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15年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以农业发展为主。小平南巡以后,再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现在讲新型城镇化,是要以服务业和城市的整体水平提升为重点。因此,他认为新型城镇化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转换,抓住了我国发展的本质问题。而北师大绿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峥认为,新型城镇化更多强调城镇化发展的全面可持续理念,是一种注重长远和均衡的发展模式。针对专家对于新型城镇化的不同解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智讯专家盛广耀指出,尽管成为“热词”,新型城镇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释。他认为,所谓的新,体现在它是对传统城镇化的一种扬弃过程。继承以往正确的做法,同时避免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为新型城镇化。

如此重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抓住中国发展关键

城镇化被新一届领导集体列为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及最大潜在内需之源。北师大绿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峥分析,从国际情况看,中国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

而从国内发展的情况看,既是发展所需,也是形势所迫。

赵峥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外需和传统工业化“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内需不旺正在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挖掘内需潜力。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使得大量农村居民成为城市居民,相应地扩大了消费需求规模。另一方面,城镇化带来城市人口、产业的聚集与发展,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而无论是城镇化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都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对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是形势所迫。赵峥分析,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以速度扩张、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时期,伴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带来了巨额的“人口红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同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主要建立在环境承载严重压力的基础之上,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使有限的自然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日渐削弱,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源短缺等一系列黑色发展问题。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型,积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专家称,“新型城镇化”之所以热度不断升温,是因为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关键,既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发展的竞争优势,也能够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更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难题破解

应运而生的“新型城镇化”实现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深层次的难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座谈会上讲话时曾指出,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各地情况又有较大差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

户籍改革问题

可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

许多专家指出,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前,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正在研究之中。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户籍改革如何推进?突破口何在?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指出,要想调动城市政府在户籍制度改革中的积极性,就必须将户籍制度改革与财税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未来的分税制调整、转移支付政策调整中,应该充分考虑户籍制度改革给城市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与负担,使城市政府获取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收入,这样才能破除户籍改革最大的障碍。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解决农民工户口以及相关福利待遇。

资源支撑问题

承载力随管理水平而提高

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将有10亿左右的人口在城市生活,能源资源能不能支撑、怎么支撑?对此,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指出,关于“大城市承载力不堪重负”的声音已持续多年,但为什么在生产生活中,除了相关呼吁者,并没有普通市民感觉到这种“超载”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这一命题到了进行反思的时候。他指出,城市人口规模承载是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管理水平在提高,承载力随之提高。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也指出,“城市的承载力”很难具体测算,因为其随着政策措施的改变而动态改变。比如阶梯性水价的出台有助于节约用水,因此水资源的承载力会相应增加。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建设要发展脱钩经济

随着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水环境和空气环境污染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李克强曾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在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抓住重点领域和环节,推进节能减排,如何在城镇居民中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是一篇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文章。

昨天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认为,生态文明导向的经济必然是“脱钩”经济,所谓脱钩,就是指经济社会在向上走的同时,资源环境、生态影响在向下走,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展必须要和土地消耗脱钩,从蔓延的城市变成紧凑的城市;城市的物质流必须从开放的、直线的、单通道的模式变成一个闭路的、多循环的、仿生的模式;消费模式要从购买很多拥有、占有为主的模式走向使用为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模式。

附件·新型城镇化(专家解读)

目标新

从目标性来看,原来城市化实际上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比较单一。现在新型城市化应该是强调服务业,最终目标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规模。

内容新

过去传统的城市化是土地的城市化,新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最核心的是农民工的市民化。

动力新

一是新型工业化加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带动新型城市化。二是信息化,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化。三是农业产业化,从需求拉动,农业产业化是动力驱动,加上信息化的深层的科技驱动,三方动力驱动新型城市化。

方式新

过去传统城市化是粗放式的或者外延式的城市化,未来是内涵增长、集约增长,表现为密度的提升、功能的完善、结构的优化,还有创新的驱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