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记者 谭少容)“乡土是我们的根基,我们不能没有根。要让更多的人向乡村回流、回馈乡里,让回望家园和故土形成一种时尚。”12月9日,城市化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廖晓义不无动情地说。
廖晓义说,目前,很多在城里工作的人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现在退休了应该回馈自己的乡村,特别是有资源、有名望的人要回去建设乡村。她说,过去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告老还乡的城乡途径,就是从乡下科举出仕,晚年要回到乡村做乡绅。这也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承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她认为,乡村孕育了中国的文化,然而现在乡村的空心化非常严重。“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虽然我们从家乡走出来,但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放得下吗?如果没有那一方水土,有我们这个生命体吗?所以现在最应该回报的就是生养你的乡亲。”她说,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从乡村走出去的人,都能回望、回馈一下,那我们的乡村会是现在的样子吗?
据介绍,在“5•12”汶川地震之后,廖晓义来到四川,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创建“乐和家园”,开始了中国式乡村环保的实践,并开拓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的模式。此后,她回到她的祖籍重庆巫溪县,参与家乡的乐和家园建设。如今,她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还称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农妇,为了心中的生态乡村、绿色家园梦想,她一直在努力。
廖晓义强调,现在回馈乡村还为时不晚,因为乡村的空心化提供了另外一种机遇:为回家的人腾出了空间,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回家。她呼吁更多人关心乡村,关心自己的乡亲,让中国的乡村成为新文明的生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