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不仅古典音乐,也包括流行音乐,尤其是摇滚乐。
记得25年前在读大学时,我曾经为了能到坐落于上海延安中路上的中图公司(全称“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是当时全国进口文化制品的独家垄断经销商)去买一张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的密纹唱片,只能在几个月里天天吃光面辣酱省下饭钱。那时自己家里没有唱机,还得托家境比较好的同学在刚刚开始时兴的那种笨重如大箱子的组合音响上把它转录到卡式磁带里……这就是我那个时代艰辛的“追星”历程。
可能正是因为一直自视流行音乐铁杆粉丝的缘故,不久前我不经意地在一则电视娱乐新闻里听到主持人说起一场演唱会的参与者中有“新生代巨星常石磊”时,不禁大感诧异并脱口而出:“常石磊是谁?他有些什么经典曲目?我怎么没听说过有这样一个‘巨星’?”
后来我才明白,随着时光流逝,不仅我的那些偶像们,就连我的音乐观本身都已经out了。好比我刚才的那个问题“他有些什么经典曲目”就问得很有问题——在我的时代,明星是与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提起甲壳虫乐队,我们耳边就会漂浮起《Yesterday》、《HeyJude》的美妙旋律;同样,当你说到齐秦或周杰伦时,就等于在说《外面的世界》和《菊花台》……今天不同了,李宇春和林宥嘉都是大明星,但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标签,或者也可以说,随便什么歌都可以是他们的代表作品。这或许就是那句“想唱就唱”的响亮口号所代表的真实含义。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风起云涌的电视商业选秀节目大幅度地改写了当代流行文化的版图及其背后的运行逻辑。
过去的明星总是千方百计地试图在舞台上和专辑里向受众呈现一个尽善尽美的形象,因此他们永远都是光彩四射,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你也许不会认为U2乐队的主唱Bono是个美男子,但你恐怕很难抵挡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我也从来没觉得凤飞飞和苏芮天生一付夜莺般的嗓子,但我得说,她们的演绎是如此完美无缺、那么地吸引和打动我。
然而时下那些在电视上唱歌的年轻人,我们横看竖看,怎么也看不出哪个有一点明星潜质的。套用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来说,他们都是一脸的“屌丝”相。后来我渐渐明白,这不绝是一种偶然,他们的“被选中”恰恰代表了选秀节目竭力标榜的那套所谓“平民化”的“草根英雄”式的反精英文化哲学。它通过那一张张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着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屌丝”面孔向荧屏后面的观众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们就是你们!你们完全可以成为他们!
正因为选秀明星呈现出来的那种平庸乏味的“屌丝”面相,支持他们的狂热粉丝们才会觉得他们不像过去的偶像那么遥不可及,他们寄托了自己的真实梦想,那些选秀节目才会这么火。事实上,这些节目无一例外地反复宣称,主办它们的目的是“为热爱艺术的普通人提供一个舞台,给他们创造一个‘圆梦’的机会,激励更多普通人追求美好人生的希望……”当然,也正因为这个缘故,选秀节目幕后的操作一直都是社会大众强烈质疑的对象。对那些铁杆粉丝来说,这就如同西方媒体不时曝光的政治黑幕同样性质严重。你也许会感到纳闷:不就是娱乐一下的事情吗?至于这么激动吗?但假如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他们对此寄托的梦想和投入的情感,这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