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貌
北京市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是京杭大运河北端起点。西临朝阳区、大兴区,北与顺义区接壤,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相连,南和天津市武清县、河北省廊坊市交界。紧邻北京中央商务区(CBD),西距国贸中心13公里,北距首都机场16公里,东距塘沽港100公里,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
通州区原属河北,1958年划归北京,面积907平方公里。2007年底户籍人口64.3万人,实有人口近110万。
二、城市化进程
1958年通州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合并为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称通县。199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通州历来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此地,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和兴旺。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
2008年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3亿元,增长14%;税收总额实现74.5亿元,增长1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0.42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143.2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45亿元,增长19%;外贸出口创汇额实现10亿美元,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5元,分别增长9%和10%。
三、城市发展难点分析
(1)城市的准确定位与合理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依据,规划科学有利于节约资源,规划不好势必造成浪费。找准城市定位,做好新城总体规划,深化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形成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无疑对于通州接下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北京城市空间战略调整为通州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科学发展观对通州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路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一版规划确定的大部分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需要编制新的规划来指导通州区的发展。
(2)失地农民城市化
在新城规划范围之外,通州还有约752平方公里的农村地区,这里拥有近40万的农民,无疑,在新城建设过程中,这一批人的城市化,显得十分艰巨和繁重。加快该地的城市化进程,要以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要以新城建设为契机,纳入新城建设范围统筹规划,有序建设。
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须依据新城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制定旧村改造规划,逐步实施旧村改造,完善公用设施配套,建设生态、宜居、特色新区。加快社区组建工作,尽快实现农村管理向社区管理的转变。整体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大农民培训和就业工作力度,提供就业空间,提升农民素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各种社会保障的有效衔接,提高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
(3)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过去10 年,通州以其大大低于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房价,吸引了中心城区约达27 万的上班族安家,这对通州原有的道路、交通、商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设施是推动城市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通州区也提出了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规划建设理念,但仍需大力推进新城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环境建设。
四、城市动力分析
(1)优厚的政策形势与投资环境
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通州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东部发展带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北京重点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规划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通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通州区政府也提出,通州将积极引进总部型企业和国际物流型企业,以世界知名企业提升基地的辐射能力、国内国际影响力和效益、地位,以此来带动物流基地快速发展。并且,通州将主要发展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会展等功能。
在首都东扩、中央行政东迁、环渤海区域经济大发展等有利形势下,通州以文化产业、高端商务、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北京通州物流基地、北京烟草物流中心、蒙牛乳业生产物流基地、李宁总部、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北京采购中心、招商局物流集团、国美电器总部、三辰卡通——一批瞄准环勃海经济圈的总部型、高端型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相继落户。同时,通州还举全区之力打造了运河城市段、通州商务园两大商务中心;引进了珠江集团、顺华集团等知名商务地产企业;促进了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北京家居产业示范园、瑞都国际大厦、长城国际大厦、联东U谷等商务项目相继在建、竣工。
今年1至10月份,通州区引进超五星级酒店、KAPPA总部等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达29个,总投资额174.5亿元。截至目前,入驻通州的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已有582家,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111个。大项目的引进发挥了多点支撑作用,通州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2)优良的交通与区位
通州以“通”得名,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拥有密集的公路路网、便捷的轨道交通和重要的铁路大动脉。拥有4条连接中心城的干线通道,距CBD13公里、天安门20公里;直接连接3号航站楼的壁富大道,使通州新城距首都机场仅16公里;4条交通通道直达天津滨海新区,到天津塘沽港100公里;已建成的六环路、地铁八通线、京哈高速、京沈高速和规划的M6、S6轨道交通贯穿全境;多条交通线路构筑了通州新城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与环渤海多个财富中心紧密相连。
京通快速路、朝阳路、朝阳北路、八通轻轨和即将通车的两广路延长线等五条通道把通州和北京市区连为一体;京通快速路贯通了东西长安街;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公路、京津二通道、京津城际高铁分别直达天津新港及天津市;京哈高速公路经联接东北全境;京沈高速穿河北直抵沈阳;六环路贯通北京市;通顺路直达首都国际机场;京承铁路、京秦电气化铁路、在通州城内交汇;新北京东站已正式落户通州,并已完成选址和建设规划。
(3)浓郁的运河文化
通州历史悠久,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沉积了浓厚的运河文化。此外,通州城区的扩展将使运河从在外围流淌变为从城中穿过,运河成为城市的新脉络,与城市融为一体。独有的运河文化的发掘和再开发将给通州商业蒙上丰富的文化色彩,也将给商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北京城市整体规划指出,运河沿线地区的规划和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以北运河为纽带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内涵。在运河沿线的开发和建设中,商业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4)人口增长与人才储备
至2005年的统计,通州区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合计已达到102万,其中中心区人口为45万人。按照规划,2008年通州作为新城,中心区人口将达到约65万人以上,其中分离迁入人口(城市新移民)占总人口的51%。2020年,人口规模预留达到百万人的发展空间,未来的通州将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
2004 年通州个人消费市场最大容量为100亿元左右,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60.76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5亿元,说明目前通州商业消费市场尚未饱和,还有很大空间。同时,通州未来人口素质也将大幅提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能达到3 0 %-4 0 %,工作地点一般都在CBD 及周边区域。人口的增加及素质的提高,将成为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通州消费状况的提升,巨大的市场容量急需多元化的商业。
五、城市定位分析
通州新城的功能定位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目标是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产业定位是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区域性贸易、康体、休闲、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主动引进大院大所,大力拓展金融、商务、技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立足东部发展带、面向环渤海的区域服务中心。着力培育出版贸易、影视制作、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打造服务首都、聚焦现代文化资源、彰显运河文化的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九河汇集的有利条件,打造环境优美的滨水宜居新城。
六、城市规划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州规划经历了4次演替过程。即1959年、1984年、1996年及2005年规划修编。城市性质也由北京工业卫星城、首都综合性卫星城、背景重点发展的卫星城转变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2007年初,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了《通州新城规划》,对于推动通州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实现北京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通州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节点,是首都参与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的目标和定位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在新城规划范围内(155平方公里)建好新城,是决策层对通州发展的要求,也是通州为首都发展服务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通州新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即突出运河开发,建成具有滨水宜居特点的标志性城市核心区,优化提升旧城区,全力推进城市南拓,引导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东进,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符合功能定位的项目建设,重点建设运河核心功能区、主题休闲功能区、行政服务功能区、商务总部功能区、医疗康体功能区等五大功能区。
七、城市发展战略分析
(1)加快新城建设,打造全新通州
近几年,通州区紧紧围绕建设北京新城区的总体战略规划,加快了道路交通、能源供给、环境保护、现代通信、公共服务等五大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落户通州,逐步形成以北京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为主导的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京东新型工业基地已具雏形。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投资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作为北京市规划建设规模最大、区位优势最明显、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新城区,通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发展,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目前,北京市政府确定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通州区位于北京长安街沿线发展中轴线和东部产业发展带上,被确定为北京重点建设的新城区和京东新型产业基地。围绕着这个目标,通州加快发展步伐,建设以一城为中心、五镇相拱卫、双走廊相辉映的产业支撑强劲、经济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运河文化特色彰显、公共和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通州。
(2)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村巨变
通州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村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村集体经济净资产达到29亿元,平均村级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形成了优势主导产业,农村二三产业也取得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60元,五年平均递增11%。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设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区推行 “双层审计、村帐托管、电算管理”和村级集体大额资金专储管理,农村社会管理逐步加强。
新农村建设将为农村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央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此,通州区明确提出,建设资金中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郊区多于市区;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各部门、各行业也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在未来5~10年内把全区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统筹两新建设,协调城乡发展
通州区提出了“两新(新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用新城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城建设。
新城建设的过程是市中心区职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的过程,是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项目和产业项目聚集的过程。新城建设中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机遇。新城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新空间,为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搭建了新平台。新城建设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不但是把规划范围区建设好,而且要起到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为农村城市化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对新城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了空间支持,丰富了新城功能,创造了发展环境,奠定了社会和谐的基础。离开了农村发展,新城建设就失去了依赖和基础,就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4)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增强产业支撑。新城建设须处理好“城”和“业”的关系,要重视“业”,真正做到“有城有业”,防止和避免“睡城”,这才能真正起到新城的作用。统筹产业发展,就是要统筹考虑全区三次产业的发展,要按照“优化提高一产、二三产业并重、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根据规划和功能定位的要求,对产业布局实施优化调整,形成从中心城到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再到广大农村的分工发展格局,打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现代农业的梯次产业空间结构,形成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都市型工业强力支撑、现代都市型农业有效补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统筹产业发展要着力在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注意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聚集一批符合首都经济特点和通州发展定位的高端、高效产业项目,形成辐射力。二是注意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的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促进产业的均衡布局,在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有计划地布局一些产业发展基地或项目,带动该地区新农村建设。
(5)挖掘文化资源,拓展创意产业
目前,通州区运河文化产业带规划已基本完成。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被列入北京2008年奥运六大人文景区之一,奥运火炬通州传递就将在运河城市段进行。运河城市段总长4.6公里,景观绿化面积100公顷。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如今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河道已拓宽达到200米左右,城市段水面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蓄水量超过200万立方米,形成了京东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
此外,通州积极发展“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座活力无限的创意之都。通州明确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旅游业、创意服务业、创意工业、创意农业,重点是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近年规划建设创意产业示范街区,建设一个旅游休闲度假区,吸引高品位高档次名牌餐饮业、演出业、时尚服装业等等,进一步提高城市和所有现代服务的品味和档次。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化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产业。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二00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