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治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时间:2012-11-07 10:36:38  来源:人民大学新闻网 

    10月27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北京电机工程学会承办的“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治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拓展文化协会等参与协办。来自北京市科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中巴学术交流中心等国内外几十所高校、研究机构、科技部门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开幕式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林坚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刘晓勘部长致词强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城市公共安全和治理的领域宽广,需要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部门的广泛协同,充分发挥各学科联盟资源优势,举办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术论坛,重视学术成果的运用和实效,紧密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科技工作者的个人智慧升华为集体智慧,服务于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于首都的科学发展。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教授指出,城市公共安全和综合治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上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由工业化和信息化支持的现代城市生态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要素,如水、电、气、交通、通讯、网络、建筑、食品、金融、医疗、教育等,这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立体的现代城市生态体系,其中呈现出的问题不能依靠个别人解决,需要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国家电网公司国调中心副主任、北京电机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玉柱认为能有机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这次论坛得益于北京城市大发展的历史环境,得益于北京市科协领导的积极协调。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各方关注,北京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对城市公共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鸿生教授表示北京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在向开放性的现代化大都市迈进过程中,但在许多方面不如人意,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试图探讨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再加上充分人文价值和社会理想,用全球化的眼光寻找一种综合性的思路和手段,较好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更有利推动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用科学和智慧推动北京公共安全和综合管理向前迈进。本次会议希望为大家的研究提供一个平台,能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一些咨询。

一、大会主题报告

    在主题报告中,专家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

    北京面向世界城市建设,提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两轮驱动,从安全文化角度促进科技创新,指安全科技必须体现经济价值、生产价值、社会价值,安全的文化指全人类产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精神变化(丁辉);北京水资源安全问题:应坚持“适度人口论”,提倡“节水、蓄水、调水’六字方针,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和向科技要水的“三要水”原则(钱俊生);电力安全的三个方面:电力供应安全、电力使用安全和电力与环境安全(张粒子);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可从分解思维和整体思维的视角来思考(赵阿兴)。互联网的应用过程中,应从法律角度关注个人信息安全以及个人权利(李欲晓);数字城市建设中,创新2.0时代,应建设以人为本的数字城市(宋刚);电网运行在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面临很多挑战,电网负荷的增加也给整个电网管控带来很大影响。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由传统电网管控模式向智能电网管理模式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王珣)。

    在食品安全方面,三位荷兰专家的观点呈现了几种视角:应对风险有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和公众沟通机制等三重机制;加强食品安全应构建起消费者的信任,并关注食品产业链伦理(Michiel Korthal )。回顾二战前后至今的欧洲粮食政策,可以发现,食品安全关注的角度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粮食的安全生产、供应,到如何以负责任的、伦理的方式生产食品,再到对食品生产的规范进行哲学反思(Franck L.B. Meijboom)。理想的食品模式应该是果蔬、豆制品等膳食纤维结构组合的有机食品模式,世界亟待建立这一理想的食品模式,从而有足够的食物养活世界上的70亿人;这种食品模式能预防和有助于缓解健康疾病,大幅降低医疗保健成本;防止全球变暖;可大幅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有助于再造森林和绿化沙漠;能恢复动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可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等(Adelbert  Nelissen)。

二、分论坛报告

    在分论坛报告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进行讨论:

    第一,城市管理与创新。学者们指出,中国的城市管理与创新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应加强合作,深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中西城市发展存在根本差别,当前中国城市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城管事业起点低,面临挑战多,中国城市管理大有改进的空间,当务之急是“立法治市”、“理清物权关系”(王鸿生)。中国的建筑文化应继承并发扬光大,加强建筑安全法制建设,加强道路安全管理,特别是高速交通公路的管理(韩增禄)。网络舆情的监控和疏导,应根据个人的责任能力和信用等级加以监管,避免出现极端的言论,同时,公共舆论要最大限度地去政治化,加强制度化建设,转变以往的思维方式,推进网络娱乐化,并从文化创造的角度,使个人更多地关注自己当下的生活(段伟文)。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径选择,应包括: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多渠道的消化、吸收、引进世界高新技术,同时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战略,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数字化城市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周伟)。

    第二,公共安全与风险应对。有的学者指出:城市公共安全与人密切相关;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出领域在生产、生活、生态方面。应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意识,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和综合治理(林坚)。城市的安全与风险总是同时并存的,且构成一组对立的概念,应辩证地理解。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形成的根源既来自于技术活动本身,也源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单独或合力作用。技术风险因素具有人造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应对方式包括:告知诚信规范、道义评价规范、公正分担规范、规避责任规范(徐治立)。警务保障部门应按照“纵向分级响应和逐级保障、横向加强沟通并建立网络”的思路,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警务装备和保障机制(席云斌)。北京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现状为:总体规模有限,供需矛盾突出;能力建设薄弱,应急功能缺失;应急演练淡化,轻视宣传教育;设施闲置老化,缺乏日常维护。未来应合理规划新建场所布局,提高现有场所的利用率,培养公民的应急自救意识(陈印政)。海洋自然灾害给滨海城市带来严重的安全危机,应注意的规避措施有:提高人们对安全风险的认识;结合城市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减少填海造地、逐海居住的方式;加强安全风险级别评估;建立应急机制,根据自然灾害态势发生的频率以及城区的布局等,提出安全级别;滨海城市旅游者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陈泽卿)。

    第三,社会工程与安全感。有专家指出,应加大关注公共社会工程建设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关注个人安全的层面。以往安全概念太注重宏观整体问题,欠缺对微观个体安全问题的探讨(杨敏)。“公路、公园、公交、公租房、公立学校、公费医疗、菜篮子工程和饮用水”等公共工程已成为城市公共安全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问题相当多,要从制度和体制入手才能真正有所改善(杨爱华)。事实上,是否安全与主观上感觉是否安全是两回事,应加以区别对待。心理安全建设,首先要解决安全的现实问题;其次是心理安全自身的建设,包括从心理的角度维持个体对未来的恰当期望(陈海平)。现代大都市是依靠技术建构起来的,技术是一种人工的建构活动,它遵循效果原则和效率原则。但技术也是导致各种风险的重要根源,解决的方式要通过法律、伦理、政治、行政干预等手段综合治理,用其所便,规避其带来的风险(王伯鲁)。物联网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冲击和改造将大于互联网,其联通广度也超出了互联网。物联网囊括了信息活动的所有环节,直接从信息世界延伸到物理世界。物联网最终将极大地改变社会思想、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使未来社会发展为“泛在社会”。“泛在社会”是全面虚拟的社会,整合能力更强。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缺少人文关怀、过于机械、过于专制和集权、从而削弱民主的负面反应(刘永谋)。

    第四,食品安全与药品监管。食品安全事件骇人听闻,不少专家带着沉重的心情探讨了这个话题,认为问题集中爆发的深层原因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落后和相关的卫生和安全措施防范缺失,而在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良知丧尽和生命意识淡薄。食品安全不能仅仅通过立法解决,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李建军)。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食品安全体系不完善、道德伦理意识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硬件设备及管理粗放、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国内外标准不等。相关措施应包括:完善食品安全体系、提高伦理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增加科技投入、分清职责联合监管,先进经验的交流与沟通也势在必行(赵冰)。低水平的需求,导致低质量的供给,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诱导企业产品质量逐底竞争,政府监管失灵,尤其是体制的弊端,使得企业敢于违法,这是毒胶囊事件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做源头治理,应调整社会结构,加大药费的补贴力度;还应做动态协调,引导企业生产好的产品,而不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吸引消费者(胡颖廉)。

    第五,文化安全与文化构建。文化魅力的彰显,其范围大到国家,小到每一个人。文化安全涉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命运,需要确立民族的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把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起来。城市应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充分展示城市个性和特色,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建筑、产业、产品、管理和服务等方而提炼出城市品牌(林坚)。城市建设须遵循城市逻辑、城市规律。城市安全治理须遵循城市辩证法,关键在于完善城市结构、健全功能机制(郭世胜)。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两个转型: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当今风险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生产社会到现在的消费社会的转型。创新科技既是消除风险的基础路径,又是产生新风险的来源(邬晓燕)。

    论坛强调,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北京在水力、电力、交通、卫生、食品、药品、网络、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给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处于世界城市建设机遇期的北京,亟需在科学发展的视野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深层面的战略思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