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提出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描绘了下一阶段的发展蓝图。其中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建设一个使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低碳、智慧”城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合理地制定政策、配置资源
人是社会的主体,任何时候都不能“见物不见人”。就广州的情况来讲,新型城市化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尽管目前城市比率已超过83%,但仍有2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建成区的产业等级、环境质量和治理水平,即需要有一个高级化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就首先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时刻关注、研究、分析社会需求的状况与变化,从而合理地制定政策、配置资源。要认识到,人的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决定了政策选择和供给方式必须有针对性。过于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容易导致社会失衡或引发动荡。一般来说,人们需求的满足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的。一是有支付能力的人,通过市场购买生活品和服务;二是政府为民众提供普惠式的公共产品,以及为特殊人群提供专项公共产品;三是社会为那些既无力进入市场的人以及公共产品又不能覆盖的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不仅一个人都不能被遗忘,而且要通过法治建设,不断规范和净化市场环境。当前广东开展的“三打两建”工作应当制度化、常态化。而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要持续提高供给能力,而且要注意公平和效率。更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的自组织程度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牢记群众是新型城市化的主体,要激发群众的热情,解决人们的能力提升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记群众是新型城市化的主体,任何改革、创新和发展建设,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去实现。而广州在从小康水平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吸引人才来广州扎根。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条件固然重要,但研究表明,创业环境以及施展才华的平台,是各类人才最为看重的。另一方面,新型城市化需要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到城市管理、社区建设、济危扶困、守护文明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现代公民社会。这不仅需要现代文明的意识培育,而且需要一系列的动员、组织、激励等政策措施的安排。需要指出的是,仅仅激发群众的热情,只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能力提升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应得到持续性提高,使农村人口有能力融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来。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一位农村青年读完高中进城打工被称为“农民工”,而当他读完大学再进城就业则被视为“人才”。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培训,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乏力的问题。
时刻关注群众的心理状况,将群众的不满足看作改革创新的社会动力和社会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要时刻关注群众的心理状况,了解人们的期盼、愿景和民心所向。历史表明,主观主义脱离社会实际,不了解社会心态和民众诉求,从个人主观认识出发,往往使得群众“被幸福”和“被满足”。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民众的愿望和追求是不断提升的,老经验不管用。必须明确的是,不用对群众的意见和抱怨感到沮丧和紧张。因为人民对现实的批评和不满,恰恰是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所在。问题在于,我们各级政府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沾沾自喜于已取得的成绩或者沉醉于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而是紧跟时代脉搏,倾听群众的呼声,不去企求一劳永逸的事情。就广州来说,虽然人均GDP已达到1.5万美元,但相比香港的人均3.4万美元、新加坡的人均4.9万美元,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而关于城市治理、环境美化、公共服务、文明水准、市民素质和公平正义等方面,显然仍需要不断努力,需要将群众的不满足看作改革创新的社会动力和社会基础,从而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变为现实。
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创新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